首页 > 历史军事 > 超值金版-中国历史1000问 > 第七卷 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三国两晋南北朝(3)

第七卷 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三国两晋南北朝(3)(1/2)

目录

第七卷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三国两晋南北朝(3)

一人三反刘牢之是怎么回事?

刘牢之,字道坚,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祖父刘羲曾经做过西晋的雁门太守,父亲刘建也因为勇武而担任过征虏将军。

刘牢之从小就苦练武艺,弓马娴熟。

谢玄出任广陵太守,大力征召江淮子弟和北方流民入伍当兵。

刘牢之和好友何谦、诸葛侃、高衡、刘轨、田洛等人参加了晋军。

没过多久,谢玄就发现刘牢之不但武艺精湛,而且善于谋划,很有将才,就把刘牢之提拔为参军,让他率领前锋部队冲锋陷阵。

由于谢玄的这支新军在对抗北方前秦的战斗中百战百胜,因此被人们称为“北府兵”。

刘牢之因为战功卓著,被封为了龙骧将军、彭城内史,以功赐爵武冈县男,食邑五百户。

公元396年,喝醉了酒的晋孝武帝被后宫的张贵人杀死,太子司马德宗即位,是为晋安帝。

这样一来,朝政大权全部落到了琅邪王司马道子的手中。

司马道子一天到晚嗜酒如命,不理政事,尚书左仆射王国宝(谢安的女婿)和堂弟王绪趁机控制朝政、为所欲为。

当时刘牢之已经被划归到了青、兖二州刺史王恭的部下。

王恭早就看不上荒淫的司马道子和王国宝,就和荆州刺史殷仲堪合谋出兵“清君侧”。

公元397年,王恭以诛杀王国宝为名,起兵进攻建康。

司马道子被吓得手足无措,急忙斩杀了王国宝和王绪,王恭这才罢兵而回。

当时刘牢之的部队是王恭的主力,可王恭却因为门第观念不大瞧得起刘牢之,这让刘牢之非常不满。

司马道子趁机派庐江太守高素劝说刘牢之投靠自己,并许以高官厚禄。

这件事被王恭的参军何澹之知道,密告了王恭。

刘牢之和何澹之一向关系不好,王恭始终不敢相信何澹之的话。

为了安抚刘牢之,王恭决定和刘牢之结拜为兄弟,并把最好的武器和最悍勇的士卒都拨给刘牢之指挥。

这突如其来的礼遇反而让刘牢之疑心王恭要除掉自己,于是他率领部队反叛,王恭被杀。

喜出望外的司马道子连忙重赏刘牢之,任命他为都督兖、青、冀、幽、并、徐、扬七州军事。

刘牢之第一次卖主求荣为他赢来了满堂的富贵。

公元402年,司马道子决定与独占荆州、截断长江运输的桓玄翻脸,就派刘牢之为前军都督,讨伐桓玄。

可刘牢之一方面怕打不过桓玄率领的荆州部队,一方面又怕自己消灭桓玄后功劳太大,成为司马道子的眼中钉,于是就停军不前。

桓玄就派谋士何穆去劝说刘牢之,并再次用高官厚禄来收买刘牢之,希望他按兵不动,坐看桓玄和司马道子之间的战斗。

刘牢之的外甥何无忌与部将刘裕反复劝说刘牢之不要倒向残暴的桓玄,可刘牢之就是不听,反而决定全军投奔桓玄。

刘牢之第二次卖主求荣把他带到了危险的边缘。

桓玄彻底消灭了司马道子的力量,攻入建康城后,就转过头来准备收拾反复无常的刘牢之。

桓玄以征东将军、会稽太守的虚职册封刘牢之,准备剥夺刘牢之的兵权。

这时,刘牢之才感叹说:“桓玄刚得势,就开始夺取我的兵权,怕是大祸的开始呀。”

不甘心就范的刘牢之开始召集旧部,准备再反桓玄。

刘牢之的参军刘袭说:“身为人臣最不该干的事情莫过于反叛,将军你先反王恭,又反司马道子,现在你还想反桓玄,一个人三次反叛,怎么可能成就大事呢。”

说完后,刘袭就走出了大厅,刘牢之的手下也大半散去。

刘牢之一看大势已去,只好上吊自杀。

刘牢之的部属们收敛了刘牢之的尸体,运到丹徒安葬。

“风声鹤唳”出自哪场战役?

淝水之战,苻坚的前秦军队大败,秦兵拼命后退,人马乱成一堆。

苻融骑马来约束乱军,怎么也堵不住,忙乱中被战马摔到地上,晋兵正好追到,一拥而上,把苻融砍死。

主将一死,秦兵更是像脱了缰绳的惊马一样,四处乱奔。

阵后的苻坚看到情况不妙,只好骑上一匹马拼命逃走,不料一支流箭飞来,正好射中他的肩膀。

苻坚顾不得疼痛,继续催马狂奔,一直逃到淮北才喘了口气。

晋军乘胜追击,秦兵没命地溃逃,被挤倒的、踩死的兵士漫山遍野都是。

那些逃脱的兵士,一路上听到风声和空中的鹤鸣声(即“风声鹤唳”),也当做东晋追兵的喊杀声,吓得不敢停下来,“风声鹤唳”的故事便出在这里。

秦兵百万,战死的不多,互相踩踏而死、逃命累死、病死的却占多数。

慕容垂叛秦建燕定都何处?

公元384年,慕容垂叛秦,于前燕故地荥阳建立鲜卑政权,国号仍为燕,自称燕王。

公元385年,邺城守将苻丕败走晋阳,慕容垂据有了整个河北地区。

公元386年,他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县),自称皇帝,改元燕元,史称后燕。

后燕大体承袭前燕制度,除州郡县治理的编户之外,还有不隶郡县而属军营的人口。

后燕慕容氏以坞堡主为守宰,与汉族豪强大族合作,共同统治。

后燕政权建立后,慕容垂南征北战,扩大地盘,增强实力。

公元392年,慕容垂攻占滑台(在今河南),吞灭丁零族翟氏所建立的魏国,取其7郡38000户;公元394年,率兵7万进攻西燕,收8郡76000户。

此后,又陆续攻取东晋的青、兖等州,最盛时疆域“南至琅邪,东迄辽海,西属河汾,北暨燕、代”,成为北方各政权中较为强盛的一个王朝。

谢道韫为何被称为咏絮才女?

谢道韫的父亲叫谢奕,是谢安的哥哥,谢玄的父亲。

谢奕是东晋的安西将军。

谢道韫从小就会写诗作文,很有才气,和弟兄们在一起读书,表现得比所有的人都更有灵气。

叔叔谢安对这个侄女特别看重。

有一次,谢安想了解一下谢道韫的学习情况,特地问她:“你认为《诗经》中哪一首诗或者哪一句诗最好?”

谢道韫认为是《大雅·嵩高篇》最好,谢安认为她的眼光很准,体现出高雅的欣赏品位。

有一年冬天,天下着大雪,谢安举行家庭宴会,把家族的弟兄、子侄们都邀请到一起,喝酒赏雪。

谢安情绪很好,想试一下侄子们的才能,便问道:“你们常年读诗读文,认为这飘飘的大雪像什么情景?

用什么作比喻比较准确?”

侄儿谢明想了想说:“这就像白花花的盐撒在空中一样。”

谢安听了,觉得这个比喻不怎么样。

谢道韫当时也在座,便说:“像盐撒在空中,不好,不够飘逸,应该说像春风吹得柳絮满天飞。”

谢安听了谢道韫的比喻,连连说好,而且越想越觉得这个比喻贴切,不住口夸奖谢道韫聪明,有才气,并且叫她就这个题目写了诗。

后来,人们把女才子有才气、会作诗文称为“咏絮才”,就是从这个典故来的。

苻坚在谁的威逼下自杀而死?

秦晋淝水大战,战争的结果,取得胜利的不是貌似强大的前秦,而是力量比较弱小的东晋。

晋军的获胜并不偶然。

由于晋军得到人民的支持,上下齐心,加上指挥上的正确,抓住了秦军的弱点和有利战机,终于转危为安,保住了东晋的半壁天下。

淝水战后,前秦瓦解。

公元384年,鲜卑族慕容垂自己称帝,建立后燕。

公元385年,苻坚一家被姚苌威逼自杀。

死前,苻坚忽然想起王猛曾对他说过“晋居江左,是为正统。

且君臣和睦,百姓乐业。

陛下切不可兴不义之师伐晋,而应谨防鲜卑、羌虏之患”,不由得痛悔不迭,但为时已晚。

可怜苻坚一步走错,导致前功尽弃,枉自送了性命。

姚苌逼杀苻坚后,占据长安,自称秦帝,建立后秦。

同时,其他少数民族贵族也纷纷独立,建立割据政权。

北方又重新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姚兴崇佛事受了谁的影响?

姚苌逼死苻坚,自己在长安登基做了皇帝。

与此同时,苻坚的族孙苻登也在陇东宣布继承前秦王位。

一国两秦,争战5年不相上下。

后来,姚苌病死,苻登便趁机发兵,不料被姚苌的孙子姚兴杀了,至此前秦亡。

姚兴杀了苻登,正式继任大秦皇位。

做了皇帝的姚兴很注意治理国家,勤于纳谏,广开言路。

一天,姚兴正在东堂与来自各地的儒士名流谈经论义,忽然有人来报:西域著名高僧鸠摩罗什前来传布佛法。

姚兴便让人将罗什引到逍遥园休息。

罗什是天竺国(古印度)人,7岁出家。

他学习经义,过目不忘,通晓多种经言,20岁被奉为国师,经常到各国传经布道,因此声名远扬。

长安僧人得闻天竺国的鸠摩罗什前来讲经,蜂拥而至,来到逍遥园,一睹大师风采。

姚兴也饶有兴味地跟在众僧之后听讲佛经义理。

高兴之际,姚兴当即降旨封罗什为国师,并在逍遥园、西明园修建讲经殿、译经阁,以供罗什专用。

罗什从此在长安潜心研究,传经布法。

在长安的日子里,他多次对长安流行经卷译本中的错误予以修改更正,还与弟子一起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译出70多部经籍,对佛教的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长安的僧尼因之增加到一万之众,罗什的名字在中原也从此家喻户晓。

由于罗什的影响,姚兴开始崇尚佛法,不仅广修寺院,而且多次出版佛经典籍。

一时关西信佛蔚然成风,10家中有9家是佛教信徒。

东晋与拜占庭为什么会建交?

拜占庭为罗马帝国的新都城。

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同古罗马帝国有往来。

他们称中国为赛里斯国,意思是“丝国”。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与日趋繁盛,中国与罗马的贸易关系越来越密切。

三世纪初,三国曹魏增辟了与罗马交往的新北道,由玉门关转向西北,通过横坑(今库鲁克山),经五船以东转西进入车师前部(哈拉和卓);然后,转入天山北麓,穿越乌孙、康居、奄蔡,便可渡黑海或越高加索山脉和罗马帝国相通,最后到达帝国的新都拜占庭。

拜占庭是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执政期间建成的新都,拜占庭人通常以拂菻(首都)自称。

公元345年-公元361年间,拜占庭使者来到长江流域晋王朝统治地区。

公元347年,东晋王朝占领巴蜀以后,通过张氏前凉政权,正式与拜占廷建交。

公元363年,晋哀帝司马丕也向拜占廷派出使者,并通过河西汉族政权,使双方在丝绸贸易上达成协议,保证了通往拜占庭的丝绸之路的畅通。

东晋与拜占庭的正式国家间交往,不仅使丝绸的供求交易更加便利,而且输送交流了其他的文明,影响了各自历史的发展。

刘裕是怎样代晋建宋的?

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据说是刘邦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

晋末,伍卒出身的刘裕开始崛起。

刘裕于北府军起步,平定桓玄之乱后而官至侍中、车骑将军,逐渐掌握东晋王朝的军权。

公元410年,刘裕统率大军将南燕平定后,升任为太尉、中书监,执掌朝权。

此后,刘裕便培植亲信,铲除政敌。

刘毅、诸葛长民、司马休之等与刘裕政见不同的大臣纷纷被罢除。

然后,他第二次北伐,克复关中,于公元418年受封为相国、宋公。

这个时候,刘裕取代东晋的条件已经成熟。

公元420年,手下之人拟好禅位诏,献于刘裕,他拿到晋恭帝司马德文处让其抄录,恭帝欣然操笔,书赤纸为“诏”。

刘裕筑坛于南部,登上皇位,国号宋,是为宋武帝。

宋武帝改元永初,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改《秦始历》为《永初历》,废晋恭帝为零陵王。

第二年六月,刘裕派人将他毒死,开了杀“禅让”退位者的先例。

至此,历时104年、共11帝的东晋王朝结束,南北朝时期开始。

刘裕执政时较开明,减轻赋税,赦免奴客士兵。

当了两年皇帝后,刘裕于公元422年病死,终年59岁,后谥武帝。

草药刘寄奴是怎样得名的?

自古以来,得到皇帝推崇的中药不少。

中草药中,有味叫刘寄奴的草药,这个名字与南北朝时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的小名完全一样。

传说这味草药就是因刘裕而得名的。

刘裕,小字寄奴,年幼时家里很穷,经常靠他割的野草做煮饭燃料。

有一次,寄奴在割草时,突然一条巨蟒向他袭来,他用柴刀去砍,蟒蛇受了伤,转眼间就逃走了。

第二天,寄奴又来这个地方砍柴,忽闻树林深处有杵臼声,他寻声前去,见几个青衣童子在捣药。

寄奴感到很奇怪,便前去询问,其中一个孩子说:“我家主人昨日被人砍伤,需用这种草药来敷治。”

刘裕听到这里吓了一跳,忍不住叫了一声,吓得两个孩子急忙逃窜,丢下了草药。

刘裕就将草药带回家去,凡遇到刀伤金疮,敷上草药,果然灵验,伤口很快就好了。

刘裕在南征北战中,用这种草药治好了不少受伤的将士。

后来,这种草药传到了民间,成为治疗金疮刀伤的一味主药。

人们为了纪念刘裕的发现,便将此药定名为刘寄奴。

又因“刘”字繁写为“劉”,故又名为“金寄奴”。

江东人又称其为“乌藤菜”。

刘义隆是怎样被拥立为皇帝的?

公元422年,刘裕临死前令太子刘义符继位,以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为辅政,是为少帝。

刘义符是刘裕长子,小时候多亲近左右小人,行为不端;即位后,他居丧无礼、游戏无度、不亲政事,喜欢军事操练、大肆兴造,浪费许多钱财,搞得国库空虚。

大臣范泰上书劝谏,刘义符却置之不理。

那时,被灭亡的晋宗室司马休之、司马楚之投降了北魏,司马文荣等人逃亡河南,他们时刻不忘颠覆宋室。

当时北魏又取临淄、围东阳、陷虎牢,攻占河南大片土地。

在江南重地会稽郡又有富阳孙法光的叛乱。

这时为南豫州刺史的刘裕第二子庐陵王刘义真与大士族陈郡谢灵运、琅邪颜延之关系过分亲密,声称若当皇帝就以二人为宰相,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为了挽救宋王朝,决定废帝另立。

如果另立,按次序该刘裕第二子刘义真继位。

刘义真德轻于才,谢晦对刘裕说刘义真不是君主的材料,刘裕临终外调其为南豫州刺史以防其争夺帝位。

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利用少帝和刘义真的矛盾,先奏请废刘义真为庶人,徙新安郡,随即加以杀害。

然后征南兖州刺史檀道济、江州刺史王弘入朝,告以废立之谋。

公元424年,辅政大臣徐羡之等人以皇太后的名义废少帝为营阳王,关押到吴郡,不久也加以杀害。

废少帝后,侍中程道惠劝徐羡之等人立刘裕第五子、南豫州刺史刘义恭,因为他年纪小,便于控制。

徐羡之、傅亮等人选中当时任荆州刺史的刘裕第三子宜都王刘义隆,认为他比较符合君主的条件。

因为论次序该轮到他,加之刘义隆平素声誉、名望不错,还有许多符瑞降到荆州界内。

傅亮亲率大批官员奉皇帝銮驾到江陵(今湖北江陵)迎接宜都王。

八月,傅亮等人抵达江陵,率百官上表刘义隆,呈玉玺,礼仪很隆重。

刘义隆表示同意到建康去。

而宜都王及左右在这时听到少帝、刘义真死讯,都犹豫不敢东下,只有其府佐琅邪王华、王昙首等人建议东下。

刘义隆在原部属的严密保护下,也不敢和傅亮带来的百官和军队接近。

刘义隆的护卫朱容子抱刀守在刘义隆的车船外边,几十天都不离左右。

刘义隆东下建康,就皇帝位,是为宋文帝。

徐、傅废昏立明,安定了人心,使宋王朝得以转危为安。

文帝虽靠徐、傅得位,但文帝两个哥哥却为徐、傅二人所杀,同时徐、傅二人执掌大权,文帝又不甘心大权旁落,加之又担心重蹈覆辙,便与高级士族精心策划,在公元426年下诏宣布徐羡之、傅亮等人杀害刘义符、刘义真的罪状,将傅亮处死。

徐羡之闻讯,自杀。

谢晦据荆州起兵失败,全家也被杀害。

魏太武帝因何伐柔然?

柔然是一个新民族,在4世纪末开始兴起,至5世纪时已在今蒙古草原建起了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控制了东起大兴安岭,西抵焉耆,南临大漠,北至西伯利亚的广大地区。

柔然统治集团始终将战争作为增加财富和奴隶的手段,不断地掠夺邻国疆土。

公元424年,北魏明元帝病死,柔然可汗大檀见有机可乘,率骑兵6万攻占云中盛乐宫,魏太武帝拓跋焘御驾亲征前往讨伐。

大军至云中时,被柔然大军包围,魏太武帝十分镇定,分兵将柔然击退。

公元427年,柔然乘拓跋焘亲征夏国、国内空虚的时机,再次出兵进犯云中。

公元429年,拓跋焘亲率数万骑兵,渡过戈壁大沙漠,攻打柔然可汗庭,以报前仇。

柔然受此深重打击,力量从此开始削弱,逐渐走向衰落,并于6世纪中叶被突厥和西魏共同剿灭。

檀道济是怎样保全宋军的?

檀道济是东晋大将,曾在晋安帝末年随刘裕平定桓玄之乱,并且在刘裕攻灭南燕和后秦的北伐战争中立了大功。

刘裕建立宋朝后,檀道济以军功被封为吴兴县五等侯。

与此同时,北魏的太武帝拓跋焘灭了十六国中最后一个小国北凉,统一了北方。

宋文帝时,北魏大举渡过黄河,进攻宋朝,在黄河以南占领了大片土地。

宋文帝派檀道济率领大军抵抗。

檀道济亲自率领将士到济水边,在二十多天里跟魏军打了三十多仗。

宋军节节胜利,一直追到历城(今山东济南)。

魏军趁宋军不备,用两支轻骑兵向宋军的前后两翼发起突然袭击,放火烧了宋军的辎重粮草。

宋军劳师远征,后方粮草一时难以供应,粮食一尽,军心就开始动摇,檀道济只好准备从历城退兵。

宋军中有士兵逃到魏营投降,把宋军缺粮的情况告诉了北魏的将领。

北魏立即派出大军追赶檀道济,想把宋军围困起来。

宋军将士看到大批魏军围上来,都有点害怕。

檀道济却不慌不忙地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

当晚,宋军军营里灯火通明,檀道济亲自带领一批管粮的兵士在一个营寨里查点粮食。

一些兵士手里拿着竹筹大声计数,另一些兵士用斗在量米。

魏军的探子偷偷地向营里望了一下,只见一只只米袋里面都是雪白的大米,马上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北魏的将领。

魏将得到情报,以为前面来告密的宋兵是假投降,来诱骗他们上当的,就把投降的宋兵杀了。

其实魏将中了檀道济的计策。

檀道济在营里量的并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沙土,只是在沙土上覆盖着一层白米。

到了早上,檀道济命令将士戴盔披甲,自己穿着便服,乘着一辆马车,大模大样地沿着大路向南转移,退出了包围圈。

魏将本来就对檀道济颇为忌惮,又看到宋军从容不迫地撤退,以为他们一定埋伏了人马,不仅不敢再靠上去,反而向后退了几十里。

檀道济靠他的镇定和智谋,保全了宋军,使宋军安全地回师。

以后,北魏再也没敢轻易进攻宋朝。

大夏是怎样亡于北魏的?

夏赫连氏本为匈奴的一支,与汉通婚,很长一段时间从刘姓。

传至赫连勃勃时,他有点不甘心只当一个匈奴贵族,野心很大,要立国建邦。

公元407年,赫连勃勃自称天王、大单于,建元龙升,设置百官。

他认为匈奴是夏后氏的后代,故国号大夏,又觉得匈奴从母姓姓刘不合理,遂改姓赫连氏。

赫连勃勃称王后,为了扩大控制范围,连年攻伐,并于公元418年进据长安。

公元426年,赫连勃勃第五子赫连定于平凉继位称帝。

公元431年,赫连定侵入西秦,西秦向魏求援。

魏还没来得及出兵,西秦王乞伏暮末就被赫连定斩杀。

赫连定灭西秦后,害怕北魏逼侵,便驱使俘获的西秦民众十余万人,准备渡过黄河袭击沮渠蒙逊,夺取北凉土地。

吐谷浑王慕璝派慕利延、拾虔率3万骑兵半途埋伏,当赫连定渡到河中央时,北魏发兵袭击,大败夏军,生擒夏王赫连定,并将其押送北魏,大夏灭亡。

夏自公元407年建国,至公元431年灭亡,立国25年。

北魏是怎样一统北中国的?

北魏建立政权之后,多次对外战争。

拓跋珪在称帝前后,平定了内部分裂势力的叛乱,又征服了匈奴别部刘库仁、刘卫辰两部。

同时在盛乐息众课田,在五原到稒阳一带(今河套地区)进行屯田,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拓跋珪对西方和北方所进行的征服,每次都掠夺到大量人口和数以十万、百万计的牛、羊、马等牲畜,拓跋部在对外掠夺中迅速强盛起来。

公元395年的参合之战,魏打败后燕慕容宝,获“器甲辎重军资杂财十余万计”。

拓跋珪乘胜长驱直下,尽有山西、河北之地,接着占领整个关东地区。

到拓跋焘(太武帝)时,北方仅存的政权只有西秦、北燕、夏和北凉。

公元431年,夏灭西秦,魏灭夏;公元436年,魏灭北燕;公元439年,魏灭北凉,完全统一北方,与南方的刘宋政权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佛教在北魏时期经历了什么变化?

佛教从东汉后期传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得到了大发展。

佛教的畸形发展给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巨大危害,所以,有见识的君主便开始禁佛和毁佛,并展开了广泛的斗争。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南征北战,统一了中国长江以北的大片国土后,决定限制佛教的发展,他规定:50岁以下的和尚必须离开寺庙,回家种田、服兵役、缴纳租税。

这道命令下达后,对佛教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控制作用。

公元450年,北魏发生了盖吴领导的大起义,拓跋焘亲自领兵镇压。

平定了盖吴的起义之后,拓跋焘回到长安,看到长安佛寺中藏有兵器,还有造酒的工具,佛寺的内部还收藏着大量的财物,甚至关着许多年轻的妇女。

拓跋焘十分震怒,他说:“和尚不是修行、做善事,不吃荤腥、不结婚吗?

这佛寺中要刀枪干什么?

造酒干什么?

有女人干什么?”

拓跋焘的大臣崔浩建议:“佛教坑民,造佛像浪费钱财,应该把佛像毁掉,禁止人民信佛、出家当和尚!”

公元446年,太武帝拓跋焘下令:“把天下所有的佛寺全部捣毁,把所有的佛经、佛像全部烧掉,把僧民全部杀光,永远禁绝佛教的流传。”

拓跋焘的禁佛运动,在当时起了很好的效果,可是他死后,北魏的皇帝和王公大臣们仍然照样信佛,再一次掀起信佛、崇佛的运动。

为何圆周率又被称为“祖率”?

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他曾经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过注释,又编写过一本《缀术》。

他最杰出的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

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和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

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人们把圆周率称为“祖率”。

云冈石窟是怎样建成的?

位于北魏故都平城(今大同)附近的云冈石窟是北魏皇室修功德、做佛事的场所,开凿于公元453年。

负责监造石窟的是名僧昙曜,文成帝即位不久,就把昙曜请到皇宫,尊称他为法师,请他负责云岗石窟的营建工程。

昙曜经过精心筹划,叫工匠先开凿了一个七丈多宽、六丈来深的大佛洞,然后在洞口筑了四层高的大楼阁,楼阁中心雕刻了一尊五丈多高的巨型佛像。

佛像的脚有一丈四尺长,脚的中指长七尺,比一个普通的人还要大。

大佛的脸上和脚上都嵌有黑石。

这些黑石是按照文成帝身上黑痣部位镶嵌的。

昙曜造这样一个大佛,是为了说明文成帝是佛的化身,把皇帝的统治地位加以神化。

按照昙曜的设计,在大佛的周围,工匠们又雕刻了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佛像。

这些佛像一个比一个矮,紧紧地围绕着大佛,是群臣的象征。

另外,还配有许多更矮小的人像,象征民众和奴隶。

洞顶上刻着姿态不同、凌空飞舞的仙女,把大佛衬托得更加雄伟庄严。

昙曜总共开凿了五个石窟,被人称为“昙曜五窟”。

宋文帝元嘉北伐战况如何?

公元422年,北魏乘刘裕刚死,攻取滑台、虎牢、洛阳三镇及周围一些郡县,把统治势力扩张到黄河以南。

从此,该地区成为双方争夺的目标。

公元430年,宋文帝向北魏提出归还被占领土的要求,被北魏太武帝严辞拒绝。

于是,宋文帝派兵5万北伐。

魏军主动撤出所占土地,宋军占领所失三镇。

但是,由于洛阳无城可守,又无粮食,最后宋军又不得不弃城而走,魏军乘胜再夺虎牢、滑台,宋军损失惨重。

经过元嘉之治的休养生息,刘宋国力增强。

公元450年,魏太武帝率10万大军南下,围攻悬瓠(在今河南)。

文帝正式下诏北伐,命宁朔将军王玄谟等各率部进攻北魏,以太尉刘义恭驻彭城(今江苏徐州)指挥全局。

不久,王玄谟进围滑台,但久攻不下。

北魏太武帝号称领军百万赶来解围。

王玄谟仓皇逃走,死者万人,丢弃的武器、辎重如山。

年底,魏太武帝引军南下,宋将皆弃城邑,望风奔溃,魏军直抵长江北岸的瓜步(今江苏六合),声言渡江。

后来双方激战30多天,魏军因难于突破宋军防线而退兵。

北退途经盱眙时,魏军猛攻了近一个月,最后损失惨重撤回北方。

盱眙之战是宋军唯一大获全胜的战役,但这场战争不仅给南北各族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而且成为北强南弱的转折点。

中国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是什么?

北魏时期,出现了一部总结黄河中下游地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的农学专著《齐民要术》,它的作者名叫贾思勰。

贾思勰是益都(今山东青州)人,从小一边读书,一边跟着父亲务农,学习了大量农业科技。

后来,贾思勰在北魏朝廷任官。

当时政局相对稳定,生产得到发展。

贾思勰不辞辛苦地深入民间,向农牧民学习,了解农业生产知识。

贾思勰利用各种与农民接触的机会,或自己观察,或虚心请教,不断丰富自己在农业方面的学问。

他想,如果能把自己掌握的这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工具、经验编撰成书,向全国推广,不就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吗?

于是,他毅然辞官回乡,一边观察、收集信息,一边撰写农书,终于用十数年的心血写成了他的传世著作《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是一部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杰出著作,全书共分10卷、92篇、11万字,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农业百科全书。

拓跋宏为何要迁都洛阳?

公元490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亲自执掌朝政大权。

拓跋宏在祖母的教育下,念了不少书,对汉族文化有较深的了解。

他认识到,鲜卑人要想在中原站稳脚跟,就必须抛弃民族偏见,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当时北魏的都城在平城,这里气候恶劣,地理位置上也太偏北,不利于北魏统治中原地区,更不利于向南发展,统一中国。

拓跋宏决定迁都洛阳。

迁都洛阳是件大事,关系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切身利益。

守旧派贵族留恋旧都的田地财产和奢侈的生活,害怕迁都会改变生活方式,强烈反对。

为了迁都,拓跋宏定下了一条妙计。

公元493年的秋天,拓跋宏率领步兵、骑兵30万,宣称南下征伐齐朝。

队伍到达洛阳,正是秋雨绵绵的季节,跟随的文武大臣们对太武帝拓跋焘南征刘宋战败逃回的情景,还记忆犹新。

他们害怕这次出征的结果又跟过去一样,劳民伤财,毫无所获。

正当大臣们忧心忡忡的时候,拓跋宏突然下令立刻向南进发。

文武大臣们见拓跋宏真的要南进,一齐跪下,俯首在地,请求停止南进。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王爷代表大家向拓跋宏诉说了南进的危害,拓跋宏见目的即将达到,便说:“我们这次南征,兴师动众,无论成败,决不能空手而归。

既然你们不愿打仗,那就得听我的话,把国都从平城迁到这儿来。

等将来有机会再灭亡南朝,统一全国。”

大臣们一听,喜出望外,齐声说:“只要陛下停止南进,我们一定赞成迁都。”

一时间,停止南进的消息传遍全军,大家都高呼“万岁”。

迁都洛阳的事,就这样被孝文帝轻易搞定了。

龙门石窟是怎样建成的?

龙门石窟分布在龙门山东西两岸的崖壁上,共有佛像97306尊,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的。

后来的东魏、北齐时期,继续开了不少的石窟。

一直到唐代,又总共凿了几千个佛龛。

最大的石窟是古阳洞和宾阳洞,宾阳洞又分为北、中、南三个大窟。

这些大大小小的佛像,造型优美,呈现出千姿百态。

有的雍容大方,有的慈祥和蔼,有的眉目凝神,有的面带微笑。

宾阳中洞那尊主要佛像,清癯的脸上含着微笑,仿佛想要人和他亲近。

龙门石窟的佛像和云岗石窟的佛像在造型上有所不同。

云岗石窟的佛像,一般都显得气势磅礴,姿态雄健,凛然可畏。

这种佛像造型上的变化,反映了北魏统治力量从强到弱的变化。

宾阳中洞洞口内壁两侧,有两幅大型浮雕,表现魏孝文帝和皇后礼拜佛祖的场面,叫“帝后礼佛图”,刻得异常精美。

古阳洞左边的洞壁上,有一个房屋形状的佛龛,它反映出北魏时期房屋建筑的特点。

佛座前的一头石狮子,显得威武雄壮,肌肉强韧,野性毕露,表现了北朝石刻艺术粗犷的风格。

在龙门的许多石窟里,还刻有大量的文字,说明立佛像的原因,无非都是些迷信的道理。

然而这些文字的字体,都苍劲挺拔、端庄凝重,是珍贵的书法艺术遗产。

后来有人把它们拓下来,编辑成碑帖,题名《龙门十二品》,作为学习书法的范本。

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了哪些改革?

孝文帝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决定进一步改革旧的风俗习惯。

有一次,他跟大臣们一起议论朝政。

他说:“你们看是移风易俗好,还是因循守旧好?”

咸阳王拓跋禧说:“当然是移风易俗好。”

孝文帝说:“那么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违背。”

接着,孝文帝就宣布几条法令,开始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内迁者原有的生活习俗,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

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易鲜卑服装为汉服。

公元495年,孝文帝在光极堂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这是易鲜卑官服为汉官服的具体执行措施。

第二,规定官员在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并称鲜卑语为“北语”,汉语为“正音”。

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30岁以上的鲜卑官吏,在朝廷上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在朝廷上则要立即改说汉语。

如有故意说鲜卑语者,降爵罢官。

第三,迁往洛阳的鲜卑人,要以洛阳为籍贯,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第四,改鲜卑贵族原有的姓氏为汉姓,并定门第等级。

所改之汉姓,以音近于原鲜卑姓者为准。

如拓跋氏为首姓,改姓元氏,是最高的门第等级;另丘穆陵氏改姓穆氏,步六孤氏改姓陆氏,贺赖氏改姓贺氏,独孤氏改姓刘氏,贺楼氏改姓楼氏,勿忸于氏改为于氏,纥奚氏改姓嵇氏,尉迟氏改姓尉氏。

这八姓贵族的社会地位,相等同于北方最高门第崔、卢、郑、王四姓。

其他等级稍低一些的鲜卑贵族姓氏亦改为汉姓,其等第与汉族一般士族相当。

此外,孝文帝还积极鼓励鲜卑的皇族和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藉以建立政治联姻,加强汉族与鲜卑族的民族融合。

少林寺经历过怎样的变迁?

少林寺始建于公元495年。

当时,天竺僧人佛陀到达中国,擅长禅法,得到北魏孝文帝礼遇,并且在公元495年为他敕造寺庙于少皇山中,供给衣食。

因寺处于少皇山茂密丛林中,所以名为少林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叶无双云卿月墨潇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 社畜?嘁,姐靠投资亏成首富 九魂天帝 叶无双云卿月墨潇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 半月山城,这个男人有毒 万古天帝 叶无双云卿月墨潇全文免费阅读无弹窗 星级大饭店 地藏诡术师 万古龙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