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超值金版-世界历史1000问 > 第四篇 现代史 2

第四篇 现代史 2(2/2)

目录

属于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地区如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立陶宛的北部疆界将成为德国和苏联势力范围的界限。

在这方面,双方承认立陶宛在维尔诺地区的利益。

如波兰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苏德双方将大致以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为势力分界。

维持波兰独立是否符合双方利益,以及如何划界,只能在进一步的政治发展过程中才能确定。

在东南欧方面,苏联关心在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国宣布在该地区政治上完全没有利害关系。

双方将视本协议书为绝密文件。

苏联为什么要与纳粹德国签约?

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后,一面声称要消灭社会主义苏联,一面又加紧准备向西方扩张。

面对德国的咄咄逼人之势,英、法一味退让,推行绥靖政策。

斯大林为了保护苏联的安全及区域利益,决定放弃与英、法共同对抗纳粹德国,反而与之保持表面上的友好关系,以争取时间及空间应对纳粹德国在日后可能进行的军事行动。

另一方面,希特勒为了执行1939年4月3日制定的闪击波兰的“白色方案”,避免过早与苏联发生冲突,陷入两线作战的困难境地,所以也愿意与苏联签订非战条约,于是双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合。

哪次战役使苏联在二战中免遭腹背受敌?

1938年,日本军队在有苏联驻军的蒙古国和日本扶植建立的伪满洲国边境制造摩擦,朱可夫被派往边境,组织对日军事部署。

1939年5月,诺门坎战役爆发,在朱可夫指挥下,苏联军队大量使用装甲兵,进行闪电战似的立体机动作战,最终合围日军,取得胜利。

这一战役由于远离欧洲主战场,所以不被人注意,但是这一战役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日本北进的意图,而将主要用兵方向定在东南亚,使得苏联在二战中避免了腹背受敌的危险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对波兰实施闪电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随后苏联红军也入侵波兰,同年9月17日,苏联红军和纳粹德国国防军在布列斯特会师,25日,苏德两军举行联合阅兵式,标志着两国对波兰的瓜分占领。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加紧建立“东方战线”,通过1939年10月—1940年3月的苏芬战争,苏联夺取芬兰部分领土,并获得汉科半岛的租借权。

1940年7月,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被并入苏联。

同年6月,苏联占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

你知道卡廷事件的真相吗?

1939年9月17日,苏联从东部进入波兰,占领寇松线以东的全部波兰领土,俘虏约25万名波兰军队官兵。

苏联随后将波兰官兵分别关押在一些新建的战俘营。

其中的斯塔罗别利斯克、科泽利斯克和奥斯塔什科夫3个战俘营,关押着包括9000名军官在内的共15131名波兰战俘。

1943年4月13日,攻入苏联境内的纳粹德国军方宣布,在德军占领的苏联斯摩棱斯克市附近的卡廷森林地区发现被苏联军方屠杀的波兰军人万人坑。

4月15日,苏联发表公报,对此予以断然否认,宣称这些波兰战俘在德军入侵苏联之后落入德军手中,是被德军所杀害的。

此后,苏联和德国均组织调查团前往卡廷进行实地调查,但都没有取得明确的结果。

战后,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在审讯纳粹德国战犯时也回避对卡廷事件的明确表态,从而使之成为一桩未了的谜案。

此后,波兰方面和国际社会针对苏联政府的说法多次提出怀疑并展开激烈争论,但苏联政府始终坚持既定的立场。

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后,苏联和波兰组成自由历史学家参加的联合委员会,对涉及此次事件的大量文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1990年4月13日,在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访问苏联之际,苏联正式承认对卡廷事件负全部责任。

卡廷事件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当时的苏联政府认为波兰战俘是一个大包袱(一方面,苏联在紧张的备战中为其要消耗宝贵的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波兰战俘可能随时反抗苏军的监禁),遂决定先处理掉波兰战俘中的军官。

除掉了军官,其余的士兵就会处于群龙无首的境地。

苏联有关方面认为,最好的办法是从肉体上将他们消灭掉。

1940年3月5日,苏联内务人民委员(内务部长)贝利亚专门就对2万余名以波兰军官为主的战俘和犯人实施枪决一事写出报告上交斯大林和联共(布)中央审批,随即获得批准。

1940年4月初,处决波兰战俘的行动正式开始。

数百名被俘的波兰军官被从上述三个战俘营带上汽车,秘密运往行刑地卡廷森林。

行刑人员站在波兰战俘身后,用手枪对着他们的后脑开枪。

掩埋之后,苏方人员在上面铺上了厚厚一层土。

不久,第二批战俘又被运到该地被同样处决。

直至当年5月中旬,苏联方面在卡廷森林共处决波兰战俘4421人。

他们被分别埋入8个大坑,上面铺满松树和白桦树。

马其诺防线因何成为军事史上的笑柄?

第一次世界大战总共造成法军近500万人的死伤。

战后,惨痛的教训使法国民众陷入一种极端的情绪中,那就是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敌人的再次侵略。

在这种背景下,一条长约700公里,耗资近50亿法郎的军事防线建成了。

这就是以当时法国国防部长安德烈·马其诺的名字命名的闻名于世的马其诺防线。

但就是这样一条号称“固若金汤”的钢铁防线却成了世界军事史上最大的笑柄。

这条被全体法国人民寄予最大希望的防线最终没有给他们带来所期盼的安全,却间接导致了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迅速战败!就是因为这一条防线,法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盟友一个个被德国消灭却始终不曾主动进攻德国空虚的西线,以致出现了“静坐战争”这样的咄咄怪事!

何谓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5月26日—6月4日,英国政府趁机紧急调集了所有能抽调的军舰和民船,无数业余水手和私人船主也应召而来,他们驾着驳船、货轮、汽艇、渔船,甚至花花绿绿的游艇,冒着德国飞机、潜艇和大炮的打击,往返穿梭于海峡之间,将一批批联军官兵送回到英国本土。

从5月26日到6月4日,短短10天时间,这支前所未有的“敦刻尔克舰队”把35万大军从死亡陷阱中拯救出来,为盟军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创造了二战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这就是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奥斯维辛集中营设在哪里?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时期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之一,有“死亡工厂”之称。

其遗址在距克拉科夫西南60公里的波兰小城奥斯维辛,今日已成为博物馆和纪念地。

当年纳粹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集中营内共有3个主要营地和39个小型营地,分布在整个波兰南部西里西亚地区。

集中营内部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设有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奥斯维辛一号、奥斯维辛二号、奥斯维辛三号组成,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

谁领导了“自由法国”运动?

1940年6月14日,德国进入巴黎,维希政府向德国投降。

6月17日,戴高乐带着全家飞往伦敦。

维希政府指责戴高乐叛国,并由军事法庭缺席判处他“死刑”。

6月18日,戴高乐在伦敦通过广播电台发表演说,号召法国人民继续战斗。

随后,发起“自由法国”运动,着手组建“自由法国”武装力量。

1943—1944年,戴高乐作为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主席和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首脑,领导“自由法国”武装力量转战近东、非洲、巴尔干,参加诺曼底登陆和解放法国本土的作战行动,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何谓海狮计划?

1940年6月,德军占领了整个西欧大陆。

从此,北起挪威、南迄西班牙的全部西欧海岸已被德军控制。

英伦三岛陷入了困境。

此前,英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损失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只剩下500门火炮和200辆坦克。

空军也受到很大削弱,仅余下1300多架作战飞机。

至于海军也因德国海、空军的封锁,失去了与法国舰队合作的条件。

大英帝国从封锁者的地位,一变成为被封锁者,形势岌岌可危,希特勒为了对付苏联和避免两线作战,拉拢英国,诱其妥协投降,当德国向英国提出的“和平建议”接二连三地遭到英国的拒绝后,希特勒终于做出了对英实施“海狮计划”的作战决定。

原先企图在航空兵的支援下强渡英吉利海峡,后因船只装备、后勤供应和天候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最后决定单纯以空中进攻迫使英国投降。

整个不列颠之战其实就是战争史中大规模的空袭与反空袭作战。

希特勒曾扬言:以空军这把钥匙就足以打开英国防御之大门。

在整个不列颠之战中,德国空军共出动飞机万多架次,向英国投下了7万多吨炸弹,损失飞机约1500余架。

英国空军损失飞机915架,被炸死炸伤居民万余人,100多万栋建筑物遭到破坏,许多城市被摧毁。

英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他们没有让一个德国士兵登上不列颠的土地。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赞扬英国军民所表现出来的高昂士气和大无畏精神时,曾动情地说:“他们是以自己的劳苦、眼泪和血汗,粉碎了希特勒妄图迫使英国退出战争的狂妄企图。

德国空军这把钥匙始终也没有打开英国防御的大门。”

“巴巴罗萨计划”包括哪些内容?

1940年7月,希特勒召集了一次高级军事会议,会上希特勒宣布了一个蓄谋已久的作战计划:突然袭击苏联,一举将这个红色帝国摧毁!为实施希特勒的作战意图,德军总参谋部立即着手拟订对苏联作战的具体行动方案。

该方案于12月底完成,并被定名为“巴巴罗萨计划”。

该计划的主要内容有:一、在对英作战结束之前,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在一个半月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打垮苏联。

二、先以突袭的办法歼灭苏联西部各军区的部队,使其无法退往内地,然后以坦克部队为先导,并辅之以空军支援,分三路向苏联腹地进攻,占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顿巴斯。

英国哪位首相正式承认不信仰国教?

亚瑟·内维尔·张伯伦(arthurnevillechamberlain,1869—1940),英国政治家,1937年到1940年任英国首相。

张伯伦是一位一神教信仰者,但他对主张三位一体的英国国教圣公会毫不感冒,是第一位正式承认不信仰国教的英国首相。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张伯伦并不是一位纯粹的保守党人,因为他一直不喜欢用“保守主义”这个词,经常宣称自己是“联合主义”。

张伯伦担任英国首相期间,虽然领导的是一个各党派组成的联合政府,但在组阁时他从不考虑各党的平衡,只任用和自己观点相同的人。

张伯伦在第二世界大战爆发前有一个绰号:“我爱柏林先生。”

他的宣战被嘲笑为“电话战争”,因为一直维持到希特勒进攻荷兰时英国才真正参战。

但在此期间,他下令加速英国重整军备计划,健全了雷达防御系统和空军的更新,这一切对于后来的英国保卫战还是起了关键性作用。

哪个国家是“民主国家的军工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越烧越旺。

到1941年4月,德军已攻占了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并在北非推进至埃及边境;意大利军队亦占领了南斯拉夫和希腊。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互相承认在欧洲和亚洲建立新秩序的权利。

在这之前,日军已攻占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迈出了南侵的第一步。

1940年12月29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对世界大部分地区广播的“炉边谈话”节目中,宣称:“如果大不列颠一旦崩溃,我们美国人都将生活在枪口之下,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军工厂。”

罗斯福告诉美国人民,他的宗旨是:“使你、你的子女、你的孙辈免除一场殊死的战争,以保卫美国的独立。”

何谓租借法案?

租借法案是美国国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通过的一项法案,目的是在美国不卷入战争的同时,为盟国提供战争物资。

法案在1941年3月11日生效,为第1776号案,授权美国总统“售卖、转移、交换、租赁、借出,或交付任何防卫物资,予美国总统认为与美国国防有至关重要之国家政府”。

租借法案改变了原来军事物资需要现金交易的惯例,亦改变了原来“中立国”的意义。

法案最初授权总统借出不多于13亿美元的物资。

罗斯福总统在1941年10月即以此案向英国提供超过10亿美元援助,在法案通过之前,美国已在1940年通过与英国达成的基地租用协议,向英国及加拿大提供驱逐舰,以换取使用英国在西半球的基地。

租借法案对盟军在二次大战取得胜利有直接影响。

特别是美国于1941年12月参战前,英国、苏联等盟国在战略物资生产皆处于下风。

而在美国正式参战后,租借法仍然继续为盟国提供物资,一直至1944年。

接受租借法援助的国家包括英联邦国家(占约60%,调整后约占58%),其中的英国(占约45%,调整后约占40%)、苏联(占约22%,调整后包括英联邦国家转交的约占总比例的32%)、自由法国、中华民国等,一共38个国家,总值达500亿美元。

“大东亚共荣圈”的实质是什么?

“大东亚共荣圈”一词的使用开始于近卫内阁的松岗洋右外相。

1940年8月1日,在有关日本政府对外讲话中,松岗洋右首先强调自己主张“布皇道于世界”这一“皇道使命”的立场。

他说:“……作为我国现行的外交方针,其目的在于本着这一皇道大精神首先确立以日满支为其一环的大东亚共荣圈。”

因此,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皇道外交”的具体体现。

共荣圈建设作为日本的“基本国策”于1940年8月1日被第二次近卫内阁以政府纲要的形式固定下来。

主要内容是“皇国的国策……以确立世界和平为其根本,首先建成以皇国为中心,以日、满、支紧密结合为基础的大东亚新秩序”。

共荣圈有两个基本的支柱:一是南进强占殖民地,一是与德意联手形成“轴心体制”。

从本质上说,“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近代以来实施的一系列亚洲政策的结果,是“大陆政策”在新时期的具体表现。

其出发点是乘英、法等面临德国的长驱直入自顾不暇之际,夺取西方殖民者在南亚的殖民地,使日本的势力实现从“东亚”向“南亚”的扩张,妄图建立一个大日本帝国。

但是,由于战线太长,加上陷入了中国战区不能自拔,为了解决扩大战争所需的人力、物力等问题,日本打出了“共存共荣”的旗号。

这样,一方面可以在亚洲国家抓壮丁,解决日本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又可以对亚洲各国的掠夺正当化,还可以以假象蒙蔽日本人民。

正如北岗伸一说的那样:“在日本决定重要政策的过程中,解放亚洲并非主要目的,‘自存自卫’才是其经常性的目标。”

苏德战争于何时全面爆发?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叫“巴巴罗萨计划”的计划,出动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万门大炮和190艘战舰,军分三路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苏联。

1941年7月3日,斯大林向苏联人民发表广播演说,号召全体苏联人民团结起来,全力以赴同希特勒法西斯做殊死的斗争,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反对纳粹德国及其欧洲盟国的战争,时间从1941年6月22日德国巴巴罗萨计划实施开始到1945年5月2日苏联攻占德国首都柏林,结束柏林战役为止。

朱可夫因何被撤去总参谋长的职务?

苏德战争爆发后,时任苏军总参谋长的朱可夫签署了要求苏军立即组织反击的命令,但没有效果。

而后,德军长驱直入,重点进攻基辅。

朱可夫经过判断,提出应该撤出基辅,避免被德军合围而引起更大损失。

他的这一观点及其直言不讳的性格使他与斯大林发生冲突,被降职为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由沙波什尼科夫接任总参谋长。

朱可夫在担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后,率领该方面军在叶利尼亚地区成功实施了叶利尼亚反击战,粉碎了德军的先头部队。

稳定了当地的战线。

9月列宁格勒告急,朱可夫被召回莫斯科任命为大本营代表,前往列宁格勒协调指挥。

到达列宁格勒之后,朱可夫当即中止了正在研究撤退方案的会议,毫不留情地撤换了两个集团军司令,逮捕和处决了一些擅自撤退的军官,并迅速拟定了守城计划。

通过自己坚强的意志带动下属,合理利用了有效的兵力进行重点防御与反击,稳住了防线。

10月德军大举进攻莫斯科,朱可夫调回莫斯科代替铁木辛哥组织莫斯科保卫战。

12月保卫战结束,德军退出莫斯科周边地区。

麦克阿瑟何时出任远东美军司令?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这才认识到与日本迟早是要打起来的。

1941年7月26日,罗斯福总统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一切财产,禁止与日本进行任何形式的贸易,禁止日本船只通过巴拿马运河。

同日,麦克阿瑟应召服现役,领中将军衔,出任远东美军司令,统管远东全部的陆军和空军。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是谁?

温斯顿·丘吉尔,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

丘吉尔在当上英国首相之前,曾经历过几次竞选失败,但他毫不气馁,仍然像“一头雄狮”那样去战斗,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

他说过:“我想干什么,就一定干成功”。

他不但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十分宽厚,能够谅解他人的过失,包括那些曾经强烈反对过他的人。

丘吉尔被英国人称为“快乐的首相”。

不论在公开场合,还是与家人在一起,他的谈话总是充满幽默感。

甚至在生命垂危之时,他也没有忘记幽默。

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大西洋宪章》包括哪些原则?

苏德战争爆发后,第二次世界大战范围扩大,美、英迫切需要进一步协调反法西斯的战略。

两国首脑于1941年8月在大西洋北部纽芬兰阿金夏海湾的奥古斯塔号军舰上举行大西洋会议,8月13日签署《大西洋宪章》,8月14日发表了《大西洋宪章》。

该文件全文共8条,宣布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承认法西斯通过侵略造成的领土变更,尊重各国人民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恢复被暴力剥夺的各国人民的主权,各国在贸易和原料方面享受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合作,摧毁纳粹暴政后重建和平,公海航行自由,各国必须放弃武力削减军备,解除侵略国家的武装。

《大西洋宪章》提出的对法西斯国家作战的目的和进步民主的重建战后和平的目标,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般原则,对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打败德、日侵略者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同时,“机会均等”、“海上自由”等内容有利于美国战后与英国争夺势力范围,取得世界“领导地位”。

同年9月,苏联等国表示同意宪章的基本原则。

日本是怎样偷袭珍珠港的?

珍珠港位于日、美之间太平洋东部的夏威夷群岛,距日本约3500多海里,距美国本土约2000海里,是美国太平洋舰队最重要的基地。

1941年1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写信给海军大臣及川古志郎,正式提出了偷袭珍珠港的设想。

此后就和几个参谋一起,秘密地制订“z”作战方案。

6月,正式方案提出后,曾在日本上层引起争论,一些人不相信庞大的舰队横渡3500海里而不被发现,对这一计划的可行性表示怀疑。

山本五十六固执己见,甚至以辞职相要挟。

日本为了“南进”,于10月中旬批准了这个计划。

于是,山本五十六指挥联合舰队选择了与珍珠港相似的鹿儿岛湾,开始了充分的准备和严格的模拟训练。

1941年12月7日凌晨,从六艘航空母舰上起飞的第一攻击波183架飞机,穿云破雾,扑向珍珠港。

7时53分,发回“虎、虎、虎”的信号,表示奇袭成功。

此后,第二攻击波的168架飞机再次发动攻击。

仓促应战的美军损失惨重,8艘战舰中,4艘被击沉,一艘搁浅,其余都受重创。

对珍珠港事件负有责任的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沃尔特·肖特中将和太平洋舰队总司令赫斯本德·金梅尔海军上将于12月17日被解除职务。

次年2月和3月,肖特和金梅尔分别以少将和海军少将军衔退役。

就其战略目的而言,对珍珠港的袭击从短期和中期的角度来看是一次辉煌的胜利,它的结果远远超过了它的计划者最远的设想,在整个战争史上,这样的成果也是很罕见的。

在此后的6个月中,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无足轻重。

没有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威胁,日本对其他列强在东南亚的力量可以彻底忽略,此后它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太平洋西南部,它的势力一直扩张到印度洋。

美国何时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发表演说,进行战前动员。

而后,国会声明对日本宣战。

德国元首希特勒原本十分恼怒日本人的鲁莽,因为他一直不想让美国介入战争,但这样的“和平局面”被日本打破了。

1941年12月11日,希特勒出于“虚荣心”,以及维护轴心国共同利益的需要,首先对美国宣战。

之后,美国正式对德国、意大利宣战。

从此,美国正式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将其强大的国家机器带上了战时轨道。

二战中的哪次战役使德军遭到首次失败?

莫斯科战役是苏德战争爆发后的第一次大会战。

莫斯科是苏联首都,也是铁路交通枢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希特勒认为,一旦攻占莫斯科,就能击败苏军主力,达到结束对苏战争的目的。

1941年10月2日,德军展开“台风”行动,开始向莫斯科发动攻击。

德军调集了180万人,而苏军集中了125万人的兵力,一场大规模的攻防战争开始了。

面对德国军队的疯狂进攻,不但苏联红军奋力抵抗,莫斯科市民也紧急动员。

45万人参加修筑首都周围防御工事320多公里,市民纷纷组织国民警卫营、摧毁坦克组、巷战班。

而苏联红军的三个方面军顽强抵御,在战斗中誓死抵抗德军的进攻。

就在莫斯科已处于德军大炮射程之内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莫斯科军民更是表现出了一种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

苏军第316步兵师为了捍卫莫斯科,在阻击德军坦克通向莫斯科的要道上,持续战斗四个小时,击毁敌人18辆坦克,为保卫莫斯科,英雄们全部壮烈牺牲。

从11月16日到12月5日,德军损失官兵万人,坦克777辆,而莫斯科岿然不动。

2月初,莫斯科地区已是寒冬,气温下降到—20c~—30c。

然而当进入了冬季之时,也就是宣告德军失败来临之际。

希特勒对冬季作战毫无准备,德军无棉衣,无保暖设备,飞机和坦克的马达无法发动,枪栓拉不开,武器失灵。

而苏军已穿戴上保暖棉衣、皮靴和护耳冬帽,枪炮套上了保暖套,涂上了防冻润滑油。

12月6日,苏军从莫斯科南面和北面展开大反攻,不断突破德军防线。

到1942年1月中旬,红军共歼敌55万人,击毁和缴获坦克1500辆,德军向西败退150~300公里。

莫斯科战役至此结束。

莫斯科战役粉碎了希特勒闪击速胜的企图,在二战中使德军第一次遭到重大失败,为战争形势的根本扭转奠定了基础。

目录
新书推荐: 重返八零:开局娶了绝美知青 神瞳不鉴宝,你又在乱看什么! 重返九零:从离婚开始当倒爷 惊奇宝贝 新人快跑,群里都是变态! 沉默的邻居 我情感主播,一句免费让全网破防 无双太子:从东宫开始,征服天下 镇妖 夫人不是小白兔,送你全家火葬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