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超值金版-世界历史1000问 > 第三篇 近代史 4

第三篇 近代史 4(3/3)

目录

1896年3月协会出版由哈辛托主编的《自由报》。

《自由报》第一期共印2000份,在中吕宋一带广泛流传,影响极大,协会成员在短期内从300名激增到3万人左右。

在协会组织迅速扩展后,博尼法西奥便积极准备武装起义。

他同哈辛托制订作战计划,又到圣马特奥山区(在今黎刹省)视察,准备建立基地。

协会还竭力筹办军火,在马尼拉近郊小镇秘密制造武器,分发给会员。

并和日本进行联系,希望得到援助,但未成功。

1896年8月,召开第5届最高委员会,成立雏型政府,设有国务、陆军、司法、内务、财政等部,进一步加强最高领导机构。

1896年8月,卡蒂普南地下印刷所被殖民当局破坏。

协会组织和起义计划被殖民当局发现,于是提前行动。

8月24日,菲律宾革命爆发。

起义逐步扩大到整个吕宋岛以及棉兰老岛。

不久,革命阵营出现分裂。

地主资产阶级只要求民族平等和发展民族经济。

手工业者、小资产阶级和农民还要求实行社会经济改革,没收修道会土地。

以阿奎纳多为首的甲米地资产阶级势力,利用他们9月初在伊穆斯打败西班牙殖民军队后所获得的军事声望,企图踢开协会,夺取革命的领导权。

阿奎纳多于10月底发布文告,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口号,预言在已解放地区成立临时政府,却只字不提协会的领导。

1897年3月22日在特黑罗斯选举革命政府,竟完全撇开卡蒂普南,推选阿奎纳多为总统。

5月10日,博尼法西奥被捕遇害。

在发动菲律宾革命中起过重大作用的卡蒂普南至此完全解体。

何谓施里芬计划?

施里芬计划是1905年时任德国总参谋长的施里芬伯爵依据德国著名军事学家克劳瑟维茨在其《战争论》中所阐述的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的思想,为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制定的一系列战略计划。

施里芬是闪电战理论的创始人,主张以优势兵力袭敌于不备,围而歼之。

针对在未来战争中德国将面临与法、俄两线作战的情况。

他主张,首先在西线迅速打垮法国,然后再全力打击俄国。

其作战计划是:在东线用少量部队顶住俄国,集中兵力于西线;因瑞士地形复杂,不适宜大部队快速运动,德军右翼应穿越地势坦荡的比利时,以镰形攻势包抄到法军的正面防御阵地的后面,攻占巴黎后,将法军围歼在德、法、瑞边境。

然后,转向东线。

1906年,小毛奇继任总参谋长后,对施里芬计划做了部分变动,加强了西线左翼和东线的兵力,削弱了西线进攻力量。

“三国同盟”包括哪三个国家?

三国同盟是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同盟。

1881年法国从阿尔及利亚侵入突尼斯,并把它变成自己的保护国。

意大利早已觊觎突尼斯,但苦于实力不足,不能单独对抗法国,便投靠德、奥。

经过谈判,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3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

三国同盟条约主要内容是:如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两国应全力援助,如德国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

缔约国的一国或两国遭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国(指法、俄)进攻,则缔约3国应协同作战。

意大利对此附有一个保留条件:如英国攻击德国或奥匈,意大利将不负援助自己盟国的义务。

当一大国(指俄国)攻击缔约国一方时,其他两缔约国应取善意的中立,即一旦发生俄、奥战争,意大利将保守中立。

条约有效期5年,1887年、1891年、1902年、1912年4次续订,并增补了一些义务条款。

三国同盟的缔结,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何谓“光荣孤立”政策?

光荣孤立政策是19世纪晚期,英国在保守党首相迪斯雷利和索尔兹伯里侯爵任内奉行的一项外交政策。

19世纪晚期是欧洲各大国纷纷结盟争霸的时代。

德奥于1879年结盟,意大利于1882年加入,形成三国同盟。

法俄日渐接近,最终于1894年签订协约。

英国此时却独辟蹊径,采取了置身于这场结盟浪潮之外的立场。

自由党领袖格拉斯顿于1880年重任首相后,着手实施他一年前提出的“正确政策”的六项原则:在国内建立良好的政府;在国外维护和平;“使欧洲各强国保持协调”;不与他国结盟;承认所有国家的平等权利;“同情自由”。

这六项原则的基本点有两个:一是在欧洲大陆各国中协调斡旋,以建立所谓的“协调的欧洲”。

二是避免与欧洲其他国家结盟,以保持自己的行动自由,实现“光荣孤立”。

因此,英国的协调与孤立政策是相辅相成的。

“光荣孤立”与“大陆均势”政策有何关系?

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英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是欧洲“均势”政策。

如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打破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沙俄,遏制沙俄在欧洲扩张;与法俄结成协约国,打败了对其在欧洲大陆和全世界利益有巨大威胁的德国。

由此可见,英国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大国谋求欧洲大陆霸权,巩固欧洲大陆沿岸阵地,保持自己海上霸权。

其政策实质是使欧洲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外的利益。

自击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以后,英国长期实行所谓“光荣孤立”政策,即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以便随时按照本身需要,调整对外关系,弹性的调整和维持均势,使得英国能够挟其优势在经济上巧取豪夺,保持霸权。

但在进入19世末,英国一方面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工业垄断地位,作为“光荣孤立”外交政策的经济基础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又面对俄国在东方、德国在西方咄咄逼人的严峻挑战,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英国在东方与日本订立了《英日同盟》条约对付俄国。

英日同盟标志着英国外交政策的大转变。

后因俄国战败,力量削弱,已不再成为英国在远东的威胁,加之这时的英德矛盾又已超过英俄矛盾。

这样,英国又于1907年与俄国缔结协约,这表明英国已放弃了“光荣孤立”政策。

综上所述,“光荣孤立”政策是英国在其势力强大时“大陆均势”政策的具体体现。

英国在一战前与日、法、俄结盟表明其在实力下降的情况下放弃了这一政策,而一战后又扶德抑法,这一变化说明英国并没有放弃“大陆均势”政策。

“协约国”是如何形成的?

协约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英国、法国、沙俄为主的国家联盟。

还包括南斯拉夫等弱小的欧洲国家。

它与以德国、奥匈帝国为中心的同盟国集团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对立双方。

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国家,但却和协约国一起攻打同盟国。

一战中后期,美国、日本、中国等一些国家也先后加入协约国集团。

最终,协约国赢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最初的协约国是由法国和俄国组成的。

英国本来实行的是“光荣孤立”政策,但随着英国的霸主地位被动摇,和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的建立,英国不甘寂寞,加入了这个法俄协约,形成了一战中协约国的雏形。

协约国集团是在1904—1907年间的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基础上形成。

英法、英俄分别签订协定,在相互承认各自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建立军事集团,与同盟国集团相对峙。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站在协约国方面参战的有3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于1914年、意大利于1915年、美国于1917年参战。

中国也在1917年站在协约国一方对德奥宣战,并派2万名劳工奔赴欧洲战场。

“三八国际妇女节”有何来历?

1909年3月8日,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的女工和全国纺织、服装业的工人举行规模巨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获得选举权。

这是历史上劳动妇女第一次有组织的群众斗争,充分显示了劳动妇女的力量。

斗争得到全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妇女群众的广泛同情和热烈响应,并取得了最终胜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战争的阴影笼罩着世界,帝国主义企图瓜分殖民地。

1910年8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国际社会主义者妇女代表大会。

出席会议的有17个国家的代表,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反对帝国主义扩军备战,保卫世界和平;同时还讨论了保护妇女儿童的权利,争取8小时工作制和妇女选举权问题。

领导这次会议的著名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克拉拉·蔡特金倡议,以每年的3月8日作为全世界妇女的斗争日,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拥护。

从此以后,“三八”妇女节就成了世界妇女争取权利、争取解放的节日。

1911年的3月8日为第一个国际劳动妇女节。

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人是谁?

美国人罗伯特·皮尔里(1856—1919)是一个新型的极地探险家,他穷毕生精力以求征服北极点。

1909年4月6日,皮尔里终于了却夙愿,成为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人。

平常我们说的北极是指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北极点是北极地区的中心点。

从16世纪以来,许多国家都派人到北极地区探险,但是一直没有人到达过北极点。

美国探险家皮尔里前后用了22年时间,头三次都失败了,第四次才取得成功。

他总结前人的经验,认为北极冬季是最好的探险季节,因为北极冬季冰面坚硬、光滑,冰窟隆和冰间流水少,易于雪橇行进;他把在格陵兰探险看成是实习和练兵,锻炼自己在高寒地区生活的适应能力;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爱斯基摩人,学习他们使用狗拉雪橇及穿着保暖服装的本领,并常同他们一起建造独特的圆顶冰屋,乘雪橇狩猎……这些都为皮尔里成功地到达北极点打下了基础。

经过专家鉴定,确认皮尔里是世界上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探险家,他所到达的地点是北纬89°55′24″,东经159°。

“布尔什维克”是怎么来的?

布尔什维克是俄文音译,意为多数派,指的是苏俄共产党建党初期党内的一个派别。

1903年七八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在制定党章时,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人发生激烈争论,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者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俄文意为少数派)。

1905年,革命时期,两派提出两种不同的策略路线。

1906—1907年,该党第四次、第五次代表大会上,两派在土地纲领、对国家杜马的策略等问题上继续争论。

1905年革命失败后,大部分孟什维克变为主张取消革命党的取消派。

布尔什维克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并把它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派。

从此,布尔什维克成为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党的名称仍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后面加括号标明“布尔什维克”。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各国共产党都以俄共为榜样,布尔什维克又成为真正共产党人的同义语。

俄国1905年革命是怎么回事?

俄国1905年革命,亦被称为1905年失败起义,是指于1905至1907年间,发生于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境内,一连串范围广泛,以反政府为目的,又没有明确政治目标的社会动乱事件,诸如恐怖攻击、罢工、农民抗争、暴动等,导致尼古拉二世政府于1906年制定等同于宪法的基本法、成立国家杜马立法议会与施行多党制。

这场革命的发生主要归咎于几十年来的国家动乱和罗曼诺夫王朝的无能。

俄国国内改革不利,以及少数民族要求解放也是起因。

沙皇指挥失误,导致俄国军队在日俄战争中惨败是最直接的导火线。

战后一直有连续不断的军人革命以及革命团体活动。

各地方的革命虽然最后被平定,俄国国内也加快改革的步调,但仍不能阻挡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1917年革命。

布尔什维克把俄国1905年革命当做1917年革命的先驱。

为什么说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

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构想了一条印藏分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为界,其走向起自不丹和西藏交界地图,沿分水岭和山脊线至云南的尖高山,将传统上西藏当局享有管辖权、税收权和放牧权的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都划进印度。

麦克马洪利诱西藏噶夏的代表,背着中国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划界换文。

当时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中国北洋政府并不知道此事,达赖喇嘛和噶夏政权也未授予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代表有划界的权力,后来了解情况的噶夏政权对麦克马洪线不予承认。

英属印度政府和印度都声称麦克马洪线就是正式疆界。

对于这条“边界线”,历届中国政府都不予承认。

英国政府也迟迟未敢公布,直到1936年,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才开始出现在英属印度的地图上,注明是“未标定界”。

中国政府始终坚持正确立场,绝不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美国为什么干涉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1876年,由美国支持的墨西哥军人迪亚斯发动政变,攫取了墨西哥总统职位。

1876—1911年,迪亚斯一直是掌握全权的独裁统治者。

他的反动政策引起了墨西哥中下阶层人士的反对。

1910年,代表资产阶级和自由派地主利益的马德罗被推为总统候选人。

他提出保护民族工业、反对独裁、建立宪政国家等口号,竟被投入监狱。

马德罗越狱后,号召人民起义,推翻迪亚斯政权,把土地分给农民。

马德罗的号召得到了南北两支农民武装的支持。

在北部,维亚领导的农民武装击败了政府军,并同马德罗会合。

在南部,由萨帕塔领导的农民武装也占领了大片地区,并向首都墨西哥城进军。

1911年5月,在南北两支农民军的夹击和首都人民反对浪潮的压力下,迪亚斯被迫下台,逃往欧洲。

马德罗上台后,并未实现他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诺言,还下令解散农民武装。

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利用人民的不满情绪,支持反动军官韦尔塔发动政变。

韦尔塔捕杀了马德罗,自任为总统。

但这次政变再次激起人民的愤怒,南北两支农民武装又开始同新的反动政权作战。

代表资产阶级和自由派地主利益的卡兰萨(1859—1920)也组织了护宪军投入战斗。

1913年夏,维亚的农民武装同卡兰萨的军队一起同韦尔塔作战。

1914年4月,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借口要“教训拉丁美洲人民选举好人”,派军舰入侵墨西哥湾。

墨西哥工人武装、农民武装和护宪军结合起来,于这年7月推翻了韦尔塔的反动统治,卡兰萨夺取了政权。

11月,美国干涉军被迫撤走。

美国何时通过第一个反托拉斯法?

1890年,美国国会制定了《保护贸易及商业免受非法限制及垄断法》,因该法案乃是由参议员约翰·谢尔曼提出,故又名《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该法是美国联邦第一部反托拉斯法,也是美国史上第一个授权联邦政府控制、干预经济的法案。

该法全文共8条,其主要内容规定在第1条和第2条中。

第1条规定,以托拉斯或任何类似形式限制州际贸易或对外贸易者均属非法,违者处以5000美元以下罚金,或1年以下监禁,或二者兼科;第二条规定,凡垄断或企图垄断,或与其他任何人联合或勾结,以垄断州际或对外贸易与商业的任何部分者,均作为刑事犯罪,一经确定,处罚与第1条相同。

《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奠定了反托拉斯法的坚实基础,但该法的措辞极其含混,诸如“贸易”、“联合”、“限制”等关键术语词义不明,为司法解释留下了广泛空间。

所以,该法颁布后执行不力。

此外,该法还常常被法院用以反对工会组织,镇压工人运动,仅1890年到1897年,联邦最高法院就据此作出了12项不利于工会的判决。

朝鲜是如何沦为日本殖民地的?

1910年8月22日,日本胁迫朝鲜总理大臣李完用签订《日韩合并条约》。

通过该条约,日本实现所谓日韩合并。

条约规定:朝鲜国王将一切统治权完全而永久地让给日本天皇;日本天皇接受这种转让,并将朝鲜完全并入日本帝国,朝鲜国王及其后裔和皇族,以及为签订这一条约建有“功勋”的“有功者”,享有“表彰、威严及名誉”的待遇,并供给充分的生活费和赏金;胁迫朝鲜人民“遵守法规”,忠于“新制度”。

日本在朝鲜设总督府。

朝鲜完全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墨西哥第一任立宪总统是谁?

卡兰萨是墨西哥第一任立宪总统。

1859年12月29日生于自由派地主家庭,卒于1920年5月21日。

先后担任过市长、州长和参议员。

1910年墨西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后,任第三军区司令和临时政府陆军部长。

1913年3月26日,卡兰萨公布了“瓜达卢佩计划”,成为宪法派领袖。

1914年,他联合农民军领袖比利亚和萨帕塔推翻了韦尔塔政变集团。

以后,他又与农民军发生冲突,镇压农民武装。

1915年1月6日颁布土地法,许诺归还农民被夺走的土地,以瓦解农民军。

1916年12月—1917年1月召开立宪会议,2月5日颁布《1917年宪法》。

这是一部激进的资产阶级宪法。

1917年3月,被选为第一任立宪总统。

总统任期内继续镇压工农运动。

对外虽先后宣布了一些限制外资的法令,但未能奏效。

1920年,在总统选举中被卡列斯、奥夫雷贡和韦尔塔3人组成的集团击败。

同年5月21日被杀害。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是谁?

居里夫人是第一个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女性科学家,也是第一位一生两次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

1867年11月7日,居里夫人出生在波兰华沙的一个教师家庭,她从小就很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

中学毕业后,她当了家庭教师。

1891年她只身前往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求学深造,1893年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1894年又获得数学硕士学位。

几乎与此同时,科学之缘将她和皮埃尔·居里吸引到一起。

1895年两人结了婚。

1903年,她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及亨利·贝克勒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8年之后的1911年,居里夫人又因为成功分离了镭元素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出乎意外的是,在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她并没有为提炼纯净镭的方法申请专利,而是将之公布于众,这种做法有效地推动了放射化学的发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居里夫人倡导用放射学救护伤员,推动了放射学在医学领域里的运用。

之后,她曾在1921年赴美国旅游并为放射学的研究筹款。

居里夫人由于过度接触放射性物质于1934年7月4日在法国上萨瓦省逝世。

你知道锡安主义运动吗?

19世纪末,欧洲出现大规模反犹太主义浪潮。

同时,犹太人中也兴起了锡安主义运动,提倡建立犹太人的民族国家,支持犹太人在以色列土地建立家园。

1897年,瑞士巴塞尔举行的第一次世界锡安主义组织大会把目的地定在以色列故国,即巴勒斯坦。

锡安主义者向世界各大国家,包括英国、德国、法国、美国呼吁支持。

俄国因为积极迫害犹太人,成为他们的敌视对象。

当时,大英帝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且近年来犹太人在那里的生活较为安定和受保护——英国首相之一的本杰明·迪斯雷利本人就是犹太裔。

因此锡安主义者们把英国当成重要的潜在合作伙伴。

英国的化学家哈伊姆·魏茨曼利用他的高层关系,积极游说英国政府支持锡安主义运动。

虽然锡安主义建基于犹太人的宗教传统对以色列土地的联系,但现代犹太复国主义开始时是世俗化的,它很大程度上是对19世纪时在欧洲及穆斯林世界十分猖獗的反犹主义的一种回应。

经过一连串的进展和挫折,并在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大屠杀中摧毁了欧洲的犹太族群后,锡安主义运动在1948年以色列立国时达到了高潮。

现代意义上的锡安主义创始人是匈牙利籍犹太人西奥多·赫茨尔。

自以色列立国开始,锡安主义这个名词变得常用于指对以色列国的支持。

谁是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1895年,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在日内瓦结识。

有一次他们在咖啡馆会见,谈起雅各宾党垮台的原因,在座的还有拉法格、盖得和龙格。

普列汉诺夫开玩笑说:这个专政政府垮台是因为砍的脑袋太多了。

25岁的列宁严肃地反驳:雅各宾共和国垮台,是因为砍的脑袋太少了,革命应该善于自我保卫!众人付之一笑。

没想到,这竟成了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后来关系紧张的一个前兆。

1880年,普列汉诺夫被沙皇政府通缉不得不出走国外,很快结识了欧洲社会民主党的一些主要人物,如倍倍尔、考茨基、伯恩斯坦、李卜克内西、盖得等,后又结识卢森堡并同恩格斯往来。

1882年他把《共产党宣言》译成俄文,1883年在瑞士建立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为俄国社会民主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他是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公认的学识渊博又善于理论思维的思想家,得到恩格斯赏识。

谁是“现代流体力学之父”?

1875年2月4日,路德维奇普朗特出生于德国的弗莱辛。

普朗特是现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创立了边界层理论、机翼理论、升力线理论,研究了超声速流动,提出普朗特·葛劳渥法则,并与他的学生梅耶一起研究了膨胀波现象(普朗特—梅耶流动),并首次提出超声速喷管设计方法。

普朗特的开创性工作,将19世纪末期的水力学和水动力学研究统一起来,被称为“现代流体力学之父”。

此外,普朗特还培养了很多著名科学家,其中包括冯卡门、梅耶等著名流体力学家,以及对我国流体力学研究做出奠基工作的陆士嘉教授。

1953年8月15日,路德维奇·普朗特卒于哥廷根。

自由女神像有什么来历?

自由女神像是法国在1876年赠送给美国独立100周年的礼物。

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坐落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市附近的自由岛,是美国重要的观光景点。

自由女神像重45万磅,高46米,底座高45米,其全称为“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正式名称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

整座铜像以120根钢铁为骨架,80块铜片为外皮,30万只铆钉装配固定在支架上,总重量达225吨。

铜像内部的钢铁支架是由建筑师约维雷勃杜克和以建造巴黎埃菲尔铁塔闻名于世的法国工程师埃菲尔设计制作的。

自由女神像双唇紧闭,头戴光芒四射的冠冕,身着罗马古代长袍,右手高擎长达12米的火炬,左手紧抱一部象征美国《独立宣言》的书板,上面刻着《宣言》发表日期“”的字样。

脚上残留着被挣断了的锁链,象征独裁统治已被推翻。

花岗岩构筑的神像基座上,镌刻着美国女诗人埃玛·娜莎罗其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送给我你那些疲乏的和贫困的挤在一起渴望自由呼吸的大众,你那熙熙攘攘的岸上被遗弃的可怜的人群,你那无家可归饱经风霜的人们一齐送给我,我站在金门口,高举自由的灯火。”

一个多世纪以来,耸立在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铜像已成为美国的象征。

目录
新书推荐: 皇修 黑途之爱上我的瞎眼师傅 我只会算卦,你叫我捉鬼? 别惹她!大小姐超强京圈大佬超爱 万象之主 听说了吗?将军府来了个活神仙! 冥主 尘世劫 卧底使命 你的真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