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超值金版-世界历史1000问 > 第三篇 近代史 2

第三篇 近代史 2(2/2)

目录

但皇室公告未能在魁北克实行。

殖民地总督卡尔顿迫于英属北美十三州独立运动发展的形势,主张对该省的法裔居民实行安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有制度和传统。

在他的影响下,英国议会于1774年通过《魁北克法》,取代皇室公告。

《魁北克法》包含哪些内容?

《魁北克法》主要内容是取消在魁北克省建立代议制度的规定,设一名总督和行政委员会,委员会由英王室任命,成员17~23人。

总督和行政委员会拥有立法权;魁北克省执行法国民法与英国刑法;天主教会得到官方承认,可以自由传教、征收什一税;承认法语与英语同为官方语言等。

根据该法的附加条款,俄亥俄河与密西西比河之间的地区归魁北克省总督管辖,扩大了该省的领土范围。

《魁北克法》在政治、法律、宗教各方面都对法裔加拿大人作了妥协,缓和了法裔居民对英国殖民者的敌对情绪,有利于维持英国的殖民统治。

何谓“波士顿惨案”?

1765年,英国政府派遣军队驻扎北美。

当时,驻扎在波士顿的第14团和第29团胡作非为,有的刁难行人,有的调戏妇女,从而造成当地人民与英国军队之间的积怨日益加深。

一股反抗英军的暗流逐渐壮大。

1770年3月5日,英军士兵与一名制绳工人发生冲突。

波士顿的绳索制造工人聚集在海关,向守卫海关的英军士兵投掷雪球。

晚8时,钟声大作,人们手持棍棒走上街头,高呼赶走可恶的“红虾兵”(蔑称身着红色军服的英国军队)。

聚集在英王街海关周围的人情绪更为激昂。

英军前来镇压,面对情绪激愤的人们,士兵在慌乱中向群众开了枪,当场打死3人,后又有2人因伤势过重,次日死去。

第一个被打死的是种植园奴隶出身的黑人群众领袖阿塔克斯。

这次流血事件史称“波士顿惨案”。

波士顿惨案的消息很快传到其他城市,人民纷纷起来抗议英军驻扎,英军只好撤出波士顿。

何谓《唐森德税法》?

《唐森德税法》是1767年英国国会通过的向北美殖民地征税的法案,提案人是财政大臣唐森德。

印花税条例废除后,根据财政大臣唐森德的提议,英国国会于1767年下半年通过四项向殖民地征税的法案,总称《唐森德法》。

是年6月29日通过的《唐森德税法》是其中的第二项。

税法规定自英国输往殖民地的纸张、玻璃、铅、颜料、茶叶等均一律征收进口税。

还规定英国关税税吏有权闯入殖民地民宅、货栈、店铺,搜查违禁物品和走私货物。

《唐森德税法》公布后,引起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愤怒抗议,要求废除。

1768年2月,马萨诸塞议会又向各殖民地议会发出巡回信件,重申“无代表即不纳税”的原则,殖民地人民再度掀起抵制英货运动,并用武力反抗英国税吏的搜查与压迫。

英国对北美的贸易额大幅度下降。

英国政府以解散纽约、马萨诸塞两州议会要挟,但遭到殖民地人民更大的反抗,英国遂于1770年3月被迫废除《唐森德税法》。

何谓波士顿倾茶事件?

波士顿倾茶事件又称波士顿茶党事件。

1773年,英国政府为倾销东印度公司的积存茶叶,通过《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

该条例给予东印度公司到北美殖民地销售积压茶叶的专利权,免缴高额的进口关税,只征收轻微的茶税。

条例明令禁止殖民地贩卖“私茶”。

东印度公司因此垄断了北美殖民地的茶叶运销,其输入的茶叶价格较“私茶”便宜50%。

该条例引起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极大愤怒,人们饮用的走私茶占消费量的9/10。

纽约、费城、查尔斯顿人民拒绝卸运茶叶。

波士顿革命分子塞缪尔·亚当斯领导的一个由三组每组50个当地人组成的“自由之子”团体,打扮成印第安人偷偷摸到三艘货船上,将船上货物捣毁,并将342箱茶叶倒入港口内。

整个过程相当平和安静。

事后,英国政府下令关闭波士顿港口,将战船驶入殖民地。

反效忠派立法引来什么后果?

效忠派是美国革命时期一个人数众多的政治反对派,他们在主张维护殖民地权利的同时坚持捍卫英帝国的统一,在思想意识上与爱国派发生根本分歧。

北美十三殖民地与大陆会议都曾制订反效忠派立法,法律最严苛的是效忠派势力比较强大的地方。

反效忠派立法主要的后果体现在对效忠派财产的没收和出售上,北美一些大地产因此得以分散,但总体而言,这样做的目的是惩罚和报复效忠派的“背叛”。

第一届大陆会议对英国有什么诉求?

1774年9月5日,北美殖民地在费城召开了殖民地联合会议,史称“第一届大陆会议”。

除佐治亚缺席外,其他12个殖民地的55名代表都参加了会议。

大陆会议通过了《权利宣言》,要求英国政府取消对殖民地的各种经济限制和5项高压法令;重申不经殖民地人民同意不得向殖民地征税,要求殖民地实行自治,撤走英国驻军。

如果英国不接受这些要求,北美殖民地将于12月1日起抵制英货,同时禁止将任何商品输往英国。

大陆会议同时还向英国政府呈递了《和平请愿书》,表示殖民地仍对英国政府“效忠”。

尽管这次大陆会议没有提出独立问题,但它是殖民地形成自己的政权的重要步骤。

第二届大陆会议取得了什么成果?

1775年5月10日,第二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

与会代表66人,新代表中有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杰斐逊。

波士顿富商约翰·汉考克被选为会议主席。

在反英革命战争业已开始的情况下,大陆会议在性质上来说,已发展为国家政权组织,开始起着常设的中央政府的作用。

会议于1775年6月15日通过组织大陆军和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的决议。

10月,大陆会议开始组织一支海军。

11月,建立海军陆战队。

12月,在大陆海军“阿尔弗雷德”号舰艇上第一次升起一面用13条横道标志13个殖民地联合的旗帜。

1776年7月4日,通过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该宣言宣称“一切人生而平等”,宣布脱离英国而独立。

1777年11月15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邦联条例》;1781年3月1日,获各州批准,开始生效。

据此成立的邦联国会代替大陆会议,成为直到1789年3月为止的美国立法机构。

何地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

1775年4月19日,波士顿人民在莱克星顿上空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莱克星顿的枪声拉开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序幕。

1775年4月,马萨诸塞总督兼驻军总司令托马斯·盖奇得到一个消息:在距波士顿不远的康科德镇上,有一个秘密军火仓库。

盖奇立即命令少校弗朗西斯·史密斯和约翰·皮特凯恩率800名英军前往摧毁,连夜出发。

4月19日凌晨,少校弗朗西斯·史密斯和约翰·皮特凯恩率的800名英军来到了离康科德6英里的小村庄——莱克星顿。

经过一夜行军,英军士兵个个困倦不堪,呵欠连天。

忽然,他们发现村外的草地上站着70多个村民,正手握长枪严阵以待。

史密斯知道这些武装村民就是莱克星顿的民兵,北美大陆殖民地上的居民都叫他们“一分钟人”,因为他们行动特别迅速,只要一听到警报,在一分钟内就能集合起来,立即投入战斗。

让史密斯吃惊的是,这些民兵为什么这么快就知道英军的行动呢?

原来,北美殖民地的反英组织“通讯委员会”的侦察员早就得到情报,并在波士顿教堂的顶上挂起一盏红灯。

“通讯委员会”的信使,雕板匠保尔·瑞维尔看到后立即骑马到莱克星顿,通知隐藏在那里的反英领袖塞缪尔·亚当斯撤离,而后赶到康科德报警。

史密斯一看对方只有几十个人,原来有些紧张的心情马上放松下来。

皮特凯恩也没把这些衣服破烂的民兵放在眼里,命令他们缴械投降。

但以乔纳斯·帕克为首的民兵拒绝了英军的要求。

皮特凯恩就命令英军包围这些民兵。

在混乱中,不知是谁开了枪,顿时激战爆发。

几分钟后,枪声渐渐稀疏,民兵们8死10伤,因为人少很快撤离了战场,分散隐蔽起来。

英军只有1人受伤。

史密斯初战告捷,非常得意,指挥士兵直奔康科德。

英军赶到镇上时,天已大亮,旭日东升了,但街道上却看不见一个人,家家关门闭户,显得冷冷清清,史密斯下令搜查,英军进入各家翻箱倒柜,折腾了大半天,什么也没找到。

原来,民兵早已把仓库转移,“通讯委员会”的领导人也隐蔽起来了。

史密斯觉得情况有些不妙,连忙下令撤退。

这时,镇外喊杀声、枪声陡然大作,附近各村镇的民兵已得到消息,从四面八方向康科德赶来。

包围了正在撤退的英军。

他们埋伏在篱笆后边、灌木丛中、房屋顶上、街道拐角处向英军射击。

英军一批又一批倒在地上,而当英军举枪还击时却连民兵的影子也找不到。

英军一路向波士顿方向退却,沿途遭到民兵的不断袭击,狼狈不堪。

战斗一直持续到黄昏,最后还是从波士顿开来的一支援军,把史密斯等人救了出去。

这一天,英军死伤273人,民兵死伤95人,剩下的英军弹药耗尽。

有个士兵说:“我48小时没吃一点东西,帽子被打飞了3次,2颗子弹穿透上衣。

我的刺刀也被人打掉了。”

莱克星顿的枪声震动了大西洋沿岸的13个殖民地,美国独立战争从此开始。

哪次战役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美国独立战争打响后,英军主动进攻,企图迅速扑灭殖民地的革命烈火。

其总战略是:海军控制北美东部沿海,以陆军分别从加拿大和纽约南北对进,打通向普兰湖、哈德孙河谷一线,以孤立反英最坚决的新英格兰诸殖民地,然后将其他殖民地各个击破。

大陆军因力量薄弱,除战争初期远征一次加拿大外,基本上处于守势,采取待机破敌,争取外援的方针。

1775年5月,各殖民地民兵主动进攻,并围困波士顿。

6月17日,殖民地民兵在波士顿外围邦克山战斗中首战告捷,歼灭英军1000人。

1776年3月,威廉·豪指挥的英军被迫从波士顿撤至哈利法克斯待援。

8月底,豪率英军万人,在海军舰队配合下进攻纽约。

华盛顿率万人与英军打阵地战,结果损失惨重,被迫于11月率余部5000人撤往新泽西,英军占领纽约。

当年圣诞节前夕和新年之夜,华盛顿利用英军疏于戒备之机,奇袭特伦顿和普林斯顿得手,俘敌近千人,士气大振。

1777年夏,约翰·伯戈因率7000英军从加拿大南下,企图与豪会师。

但豪未按计划北上,反而率军万南下,于9月夺取了大陆会议的所在地费城。

伯戈因孤军深入,行至萨拉托加地域时,遭到万美军和游击队的围攻,5000英军被迫于10月17日向美军投降。

萨拉托加战役成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促使法国、西班牙、荷兰先后对英宣战。

1778年2月,法美签订军事同盟条约,法国正式承认美国。

1778年6月法英开战,西班牙也于1779年6月对英作战。

俄国于1780年联合普鲁士、荷兰、丹麦、瑞典等国组成“武装中立同盟”,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1780年12月荷兰进一步加入法国方面对英作战。

北美独立战争扩大为遍及欧、亚、美三大洲的国际性反英战争,英国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

形势的变化,迫使英军于1778年6月放弃费城,决心退守纽约。

约克敦战役的战果如何?

约克敦战役是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法联军于1781年9—10月在约克敦地区进行的围歼英军的一次决定性战役。

在此战中,美法联军以伤亡250人的小小代价取得了歼灭英军7000余人的巨大战果,为美国独立战争的最后胜利铺平了道路。

1781年8月,康沃利斯率7000名英军退守弗吉尼亚半岛顶端的约克敦。

此时在整个北美战场英军主要收缩于纽约和约克敦两点上。

1781年8月,华盛顿亲率法美联军秘密南下弗吉尼亚。

与此同时,德格拉斯率领的法国舰队也抵达约克敦城外海面,击败了来援英舰,完全控制了战区制海权。

9月28日,万名法美联军从陆海两面完成了对约克敦的包围。

在联军炮火的猛烈轰击之下,康沃利斯走投无路,于1781年10月17日请求进行投降谈判。

10月19日,8000名英军走出约克敦,当服装整齐的红衫军走过衣衫褴褛的美军面前一一放下武器时,军乐队奏响了《地覆天翻,世界倒转过来了》的著名乐章。

约克敦战役后,除了海上尚有几次交战和陆上的零星战斗外,北美大陆战事已基本停止。

1782年11月30日,美国与英国的代表在巴黎签订初步停战条约;1783年9月3日,英国政府代表与殖民地代表于凡尔赛宫签订《1783年巴黎条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利坚合众国成立。

约克敦战役采用了什么战术?

约克敦战役的胜利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战术上的创造性思想,值得研究和借鉴。

此战美国军队注重创造,采用机动灵活的散兵战术,这是取得胜利的直接原因。

18世纪,欧洲国家的军队都还是线形阵势、横队齐射和呆板的步兵横队。

而美国革命军在自己的国土上作战,熟悉情况,机动灵活,采取疏开队形,各自为战,单兵瞄准射击,开散兵战术之先河。

并且同游击队配合作战,巧妙地利用突然性因素,他们或是用奇兵突袭,或是用重兵包围,尤其是利用夜战和近战,取得了各个歼灭的效果。

《1783年巴黎条约》取得了什么成果?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北美殖民地在坚持武装斗争的同时,巧妙地利用了欧洲一些强国与英国的矛盾,同法国、西班牙和荷兰等国先后结成联盟,争取俄国等国实行武装中立,增强了自己的力量。

英国在军事和外交上的失败,使国内反对派加强了对政府的攻击。

在约克镇惨败以后,英国不得不与美国谈判。

英国托利党内阁倒台,辉格党执政,促成了巴黎和谈。

自1782年9月始,英国代表奥尔瓦德同美国代表杰伊、富兰克林、亚当斯等人正式谈判。

此外,还有法国、西班牙的代表参加谈判。

会谈中美国代表察觉西班牙、法国居心叵测,漠视美国利益,遂撇开法国与西班牙,直接与英国密谈。

英国则想离间美、法,然后全力对付欧洲宿敌。

美、英拟定了草约,并于1783年9月3日正式签署和约。

根据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但只承认美国占领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土地;划定了美国与英、西在北美属地的边界;美国保有原来享有的在北美领海内捕鱼的权利;双方公民对债权人所负债务有效;联邦国会保证劝告各州议会,完全恢复效忠派的权利并发还其财产;停止敌对行动,英国撤出全部海、陆军。

这是美国以平等原则与英国缔结的和约,为争取国际上的承认创造了条件。

美国独立战争有何历史意义?

独立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创造了美利坚合众国,同时又铲除了殖民时期封建残余的长子继承法、续嗣限定法、代役税,以及奴隶制契约,从而解放了生产力,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确立了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正如列宁所说:“现代的文明的美国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战争开始的。”

华盛顿有何历史影响?

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乔治·华盛顿(georgewashington,1732—1799)任大陆军总司令,为美国的独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因此,华盛顿是战争中的第一人。

独立战争胜利后,华盛顿解甲归田,回到弗吉尼亚继续经营自己的种植园——维农山庄,在葡萄树和无花果树的绿荫下享受宁静的田园生活。

1787年,华盛顿应美国人民的邀请再度出山,主持制宪会议,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联邦宪法》,为美国政府的民主更替设立了基本的制度框架。

1789年4月,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届总统,又连任一届后,没有贪权恋栈,而是回到他的维农山庄安度晚年,因此,他是和平中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

《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是谁?

《独立宣言》是一份于由托马斯·杰斐逊(thomsjefferson,1743—1826)起草,并由其他13个北美殖民地代表签署的最初声明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文件。

1776年7月4日,第二次大陆会议于费城通过了《独立宣言》。

之后,7月4日成为美国独立纪念日。

1776年6月7日,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中,弗吉尼亚州的理查德·亨利·李提出一个议案,宣称:“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地宣布并昭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于英国政府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亦应从此完全废止。”

6月10日大陆会议指定一个委员会草拟《独立宣言》。

实际的起草工作由托马斯·杰斐逊负责。

7月4日《独立宣言》获得通过,并分送13个殖民地的议会签署及批准。

这13个殖民地分别是:新罕布什尔,马萨诸塞,罗德岛,康涅狄格,纽约,新泽西,宾夕法尼亚,特拉华,马里兰,弗吉尼亚,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佐治亚。

《独立宣言》体现出哪些民主思想?

《独立宣言》的民主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平等与天赋人权思想。

“天赋人权”又译为“自然权利”,其基本精神是强调人具有与生俱来的权利,这些权利绝不应该被剥夺。

《独立宣言》继承并发展了洛克的天赋人权学说,认为人人生而平等,这些权利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不可剥夺,这些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第二,主权在民学说。

“主权在民”又译为“人民主权”或“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天赋人权”在理论上的延伸,其理论要点是:政府合法性的基础来自广大人民的同意,任何一种形式的政府如果变成损害人民利益以保障自己权利的政府,人民就有权改变或废除它,建立新的政府。

《独立宣言》提出,人民是主权者,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政府应服从人民意志,为人民幸福和保障人民权利而存在。

第三,人民革命权利的理论。

《独立宣言》以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理论为基础,指出:既然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目的是保障人民的自然权利,如果政府一旦不履行职责,侵犯人民的权利,人民就有权用革命来改变或推翻它。

华盛顿缘何说自己像囚犯?

1789年2月,根据宪法的规定,美国举行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总统选举,华盛顿成为各派都能接受的人物,当选为第一任美国总统。

4月30日,在纽约市的联邦大厦,华盛顿宣誓就职。

当选总统后,华盛顿把自己的感觉描绘成“像是走向刑场的囚犯”。

因为他当总统,一是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要自己创造,二是新诞生的美国面临重重困难。

在内政外交头绪纷繁的情况下,华盛顿显示出了他对国家大事所具有的卓越的领导能力。

首先,他周全地考虑网罗人才,任命不同政治倾向的著名人物来担任领导职务,以便在内阁中保持势力均衡。

其次,在财政上,他采用财政部长汉密尔顿的建议,建立国家银行以巩固国家信用,稳定货币,活跃国民经济。

在外交上,他努力改善同英国的关系,与周边印第安人签订友好条约,以保证国家和平。

他还创立了总统否决制。

身为首任总统,华盛顿恰当地行使自己的权力,既维护了国家的民主制度,又在各方面完善了总统制。

当第一届任期将满时,为打消民众对产生君主制的疑虑,华盛顿意欲引退,但他的政绩和民意使他在1793年2月再一次以全票通过当选总统,这在美国以后历任总统中是绝无仅有的。

美国为什么发表中立宣言?

1793年3月,华盛顿第二次在费城宣誓就任总统,当时的仪式极其简单,他的就职演说只有短短135字,为历来美国总统演说中最短的。

华盛顿以寥寥数语讲述了职责和惩处之类的话便宣誓了,然后,迅即回到了总统官邸。

此刻,华盛顿面临的是一个相互攻击不断的内阁和正在形成的党派。

外部国际形势复杂,刚独立不久的美国举步维艰。

在欧洲英法开战的情况下,华盛顿坚信美国应不惜一切代价保持中立,这一主张得到了大部分美国人的赞同。

1793年4月22日,华盛顿正式签署美国外交史上的第一份《中立宣言》,声明:“美国的职责和利益要求他们应该真诚地、善意地采取并力求对所有的参战国都持友好而公正的态度。”

当时《中立宣言》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他们指责华盛顿放弃了对自己第一个盟国──法国的承诺。

然而,这个宣言却使美国避免了去打一场几乎没有准备、也没有多大意义的战争。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用武力打开西部通道,华盛顿还批准了有关西部土地的法令,这些法令确立了西部土地开发模式,极大地推进了西部的开发。

美国为什么迁都华盛顿?

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之初的13个州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分为南北两方。

为把首都建在自己的州,南北双方又争又抢、难解难分。

华盛顿为平息双方分歧,提议在地跨马里兰和弗吉尼亚两州之间,波托马克河与阿那考斯蒂河交汇处一片荒凉之地新建一个国都。

新国都1790年开始规划建设,10年后初具规模。

为纪念开国功勋华盛顿和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新国都命名为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首都是历史形成的、演变的、发展的,因此首都除了政治中心外,大多数又都具备经济、商业、科技、文化中心等功能。

美国新国都建在一片处女地,规划设计之初首先定位为政治中心,市区以国会大厦、白宫、五角大楼等建筑构筑政治中枢;新国都兼有历史和文化中心的职能,华盛顿纪念塔、林肯纪念堂、国会图书馆、国家美术馆、自然博物馆、宇航博物馆基本反映了美国的人文风貌。

美国总统府为什么称为“白宫”?

白宫位于华盛顿市区中心宾夕法尼亚大街1600号。

北接拉斐特广场,南邻爱丽普斯公园,与高耸的华盛顿纪念碑相望,是一座白色的二层楼房。

白宫从前并不是白色的,也不称白宫,而被称做“总统大厦”或“总统之宫”。

1792年始建时是一栋灰色的沙石建筑。

从1800年起,它是美国总统在任期内办公并和家人居住的地方。

但是在1812年发生的第二次美英战争中,英国军队入侵华盛顿。

1814年8月24日,英军焚毁了这座建筑物,只留下了一副空架子。

1817年重新修复时为了掩饰烈火焚烧的痕迹,门罗总统下令在灰色沙石上漆上一层白色的油漆。

此后这栋总统官邸一直被称为“白宫”。

1902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正式把它命名为“白宫”,后成为美国政府的代名词。

美国爆发谢斯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1786年,马萨诸塞州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谢斯起义。

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执政的大陆会议为了筹措军费,无限制地发行纸币。

结果,纸币大大贬值。

到1780年,1美元的购买力只有1776年的1/40。

纸币贬值引起物价上涨,恶化了劳动人民的生活。

但是在另一方面它却使得大商人有可能从囤积居奇中大发横财。

许多奸商买空卖空,一转手之间就获得难以计算的暴利。

还有许多大商人不顾民族利益,而与英国侵略军作交易。

与资产阶级大发战争财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劳动人民由于战争而更加贫困。

战后,由于军队复员,粮食的需求大减,农民的收入随之减少。

负债的农民不可胜数。

到1786年,在债务的重压下,大多数农民处在破产的边缘。

有许多农民由于到期无力偿还债务而备受囹圄之苦。

谢斯是参加过独立战争的老兵,战后解甲归田,穷得一文不名,甚至不得不把拉法叶特赠送给他的剑卖掉,以换取糊口之资。

1786年秋,谢斯与另外一名参加独立战争的战士戴伊在康科德集合了一批武装的农民,发动起义,准备攻打波士顿。

美国政府迅速行动,派军队火速前往镇压。

在一次激战中,谢斯的起义队伍被击败,结果被迫撤出马萨诸塞州。

1787年1月,当谢斯起义军来到斯普灵菲尔德夺取了兵工厂之后,政府开始与之举行和谈。

当时起义者中间有不少人被胜利冲昏头脑,看到政府提议谈判,认为政府已无力镇压,于是便松懈起来,遂为敌人提供了可乘之机。

当政府援军开到时,政府马上停止谈判,并且下令大举进攻,把起义队伍包围起来。

政府当局本想把起义队伍一个不留地斩尽杀绝。

但是政府军队中的广大士兵拒绝这样做,因为他们同情起义。

结果,谢斯等人突围逃了出来。

他们本想重整队伍,再度与政府军一决雌雄,但是些时的起义队伍已经元气大伤,只有少数人继续追随他。

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就这样以失败而告终。

18世纪末叶美法如何交恶?

1794年,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为了缓和同英国的关系,派遣约翰·杰伊去伦敦与英国签订《杰伊条约》。

杰伊条约激怒了法国,当时法国正在与英国交战,法国认为这一条约意味着美国同英国形成了同盟,破坏了此前美国在英法战争中一直保持的中立,实质上违反了美国同法国之间的友好通商条约。

1797年,约翰·亚当斯当选美国总统后,和他的联邦党主张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极力反对法国大革命,批评法国大革命实施的压制统治和极端激进主义,这导致了法国与美国关系的恶化。

于是法国采取报复手段,扣留和掠夺美国船只,造成了美国海上交通和商贸的巨大损失,据1797年7月美国国务院的报告,法国共扣押了近300艘美国船只。

面对法国人的报复,以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为代表的联邦党人要求对法国开战,而以托马斯·杰斐逊为代表的民主共和党人则同情法国,反对开战,身为联邦党人的亚当斯也不愿看到战争,他在1797年派出一支由查尔斯·科茨沃斯·平克尼、约翰·马歇尔和埃尔布里奇·格里组成的外交代表团前往法国谈判以期取得和平,力争恢复两国的正常外交关系。

何谓xyz事件?

xyz事件是1797年发生在美国与法国之间的外交事件,法国外交部长塔列朗的三位代理人(在最初公布的保密外交文件中被分别称为x、y和z)向前来进行和平谈判的美国总统约翰·亚当斯的外交使节索取巨额贿赂,作为继续谈判的条件。

这一事件被披露后引发了美国的反法浪潮,进一步恶化了美国与法国的关系,并导致了1798年美国对法国的不宣而战。

你知道美国的孤立主义传统吗?

美国历史上的孤立主义,是一种对外政策思潮和外交原则。

在二战之前,主要指不干涉、不卷入欧洲的联盟和战争,不承担任何国际政治、军事义务。

历史上,孤立主义有三种不同的主张:少数极端孤立派反对卷入一切国外事务;“美洲堡垒”派反对卷入西半球以外的事务,但很乐于借地缘之便干涉西半球;“亚洲第一论”者反对卷入欧洲事务,但主张积极干涉亚洲事务。

因此,美国孤立主义从一开始就不是闭关锁国式的全面孤立,而只是局部孤立:在地缘上,主要指对欧洲事务的孤立,在亚洲、拉美等地区则奉行干涉主义;在内容上,主要指军事、政治上的孤立,在经济贸易方面则积极进取。

“孤立主义”实际上反映了一国对外部世界的基本态度和对外战略基本取向,并非美国所独有。

历史上其他国家采取对外孤立政策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规避外来政治、经济或思想意识形态威胁。

美国的孤立主义则不但出于安全上的考虑,还与美国人对其“生活方式”的自信和道德价值观上的优越感有关。

美国人不仅在地理上,更在思想意识上将美欧视为新旧两个世界,前者代表民主、自由、平等,后者则是专制、陈腐、落后的同义词。

这种根植于立国信念,缘自清教思想和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感是美国孤立主义传统“历久弥新”的一个深刻原因。

华盛顿发表《告别辞》有何用意?

1796年9月,华盛顿发表著名的《告别辞》,告诫美国人不要卷入外国事务尤其是欧洲的争端,避免订立任何长期的结盟,在与他国发展商务关系时,尽量避免涉及政治关系。

《告别辞》所确立的中立和不介入欧洲事务的原则,对美国外交和政治生活影响深远。

1801年杰斐逊在就职演说中也告诫“不要缔结任何纠缠不清的联盟”。

1823年出台的“门罗主义”,更是这一原则的发展。

美国立国之初,羽翼未丰,无力与其他大国抗衡。

在华盛顿发表《告别辞》时,美国人口还不到500万,“门罗主义”出台时,也不过1000万多一点。

美国首先要考虑的是保卫国家独立,同时在北美大陆开疆拓土,发展经济。

美国远离国际纷争的旋涡并拥有两洋屏障,这也是保持孤立以求生存和发展的天然便利。

它当时要竭力避免欧洲列强插手西半球,没必要也没能力干涉欧洲事务。

总之,从建国之初到二战前的大部分时间里,华盛顿的遗训始终是国会外交政策辩论的基调。

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如何?

1770年,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出生于一个政府公务员家庭。

1788年进入杜宾根神学院学习。

1793年毕业后,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先后在伯尔尼和法兰克福当了七年的家庭教师。

1800年到耶拿,与谢林共同创办《哲学评论》杂志。

次年成为耶拿大学编外讲师,四年之后成为副教授。

180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

1808至1816年,他在纽伦堡当了八年的中学校长。

在此期间完成了《逻辑学》(简称大逻辑)。

1816年,他被聘为海德堡大学教授。

1817年,出版《哲学全书》(其中的逻辑学部分简称小逻辑),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

1818年开始担任柏林大学教授,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

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于霍乱。

他在柏林大学的讲稿死后被整理为《哲学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和《宗教哲学讲演录》。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

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

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

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统一。

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

恩格斯后来给其以高度的评价:“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黑格尔一生著述颇丰,在其生前正式出版的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科学全书纲要》和《法哲学原理》,后人又根据其讲义、笔记和学生的听课笔记整理出版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

法国大革命的起因是什么?

18世纪资本主义在法国部分地区已相当发达,出现许多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厂,个别企业雇佣数千名工人并拥有先进设备,金融资本雄厚。

资产阶级已成为经济上最富有的阶级,但在政治上仍处于无权地位。

农村绝大部分地区保留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实行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由天主教教士组成的第一等级和贵族组成的第二等级,是居于统治地位的特权阶级。

资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平民组成第三等级,处于被统治地位。

特权阶级的最高代表是波旁王朝国王路易十六。

18世纪末第三等级同特权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

特权阶级顽固维护其特权地位。

在第三等级中,农民和城市平民是基本群众,是后来革命中的主力。

资产阶级则凭借其经济实力、政治才能和文化知识处于领导地位。

1789年5月,由于财政困难国王被迫召集三级会议,路易十六企图向第三等级征收新税,但第三等级纷纷要求限制王权、实行改革。

6月,他们毅然决定将三级会议改为国民议会。

路易十六准备用武力解散议会,巴黎人民于7月14日起义,攻占了法国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

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简称《人权宣言》),确立人权、法制、公民自由和私有财产权等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

宣布人与人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是平等的,财产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议会还颁布法令废除贵族制度,取消行会制度,没收并拍卖教会财产。

革命初期,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斐扬派)取得政权。

目录
新书推荐: 恋综:缺德的我成为了顶流 重生前我是仙门恶毒男配 娱乐:我只想当幕后大佬 主母重生后去父留子,全家悔断肠 让你下山找老婆,你把老婆给退了? 避孕失败!沈小姐带崽独美,厉总慌了 穿到荒年不逃荒,我带全村占地为王 离婚前夜,霸道女总裁偷听我心声 躺平你不让,造反你别拦我啊 慈母重生,逆子哭着求原谅
返回顶部